• 8962阅读
  • 185回复

少儿不宜的影片!(A片害死人啊)

楼层直达
级别: 新手上路
发帖
71
金钱
3960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5-11-08
dddddddddddddddd
级别: 禁止发言
发帖
102
金钱
4443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5-11-08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级别: 新手上路
发帖
14
金钱
4048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5-11-08
看看什么东西!
级别: 精灵王
发帖
1437
金钱
4549
威望
7
贡献值
98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5-11-08
什么东东~~
级别: 新手上路
发帖
17
金钱
4270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5-11-08
ye ye ye ye
级别: 侠客
发帖
159
金钱
3423
威望
14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5-11-09
看看是什么,标题很吸引人`!
级别: 侠客
发帖
154
金钱
2167
威望
0
贡献值
4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5-11-09
什么可以看到吗?
级别: 精灵王
发帖
1356
金钱
3181
威望
51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5-11-09
看一下再说!!!!
级别: *
发帖
*
金钱
*
威望
*
贡献值
*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5-11-09
。。。。。。。。。。。。。。。。
级别: 新手上路
发帖
73
金钱
4339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5-11-09
路过,看一下
级别: 侠客
发帖
95
金钱
4904
威望
12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5-11-09
赌东道赌东道赌东道的
级别: 侠客
发帖
95
金钱
4904
威望
12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5-11-09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级别: 新手上路
发帖
21
金钱
4297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5-11-09
顶11111111111111
级别: 骑士
发帖
358
金钱
4366
威望
7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5-11-09
路过 顶一下
级别: 侠客
发帖
156
金钱
3255
威望
1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5-11-09
坎坎坷坷夸块卡
级别: 新手上路
发帖
43
金钱
4128
威望
1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5-11-09
路过 顶一下
级别: 新手上路
发帖
3
金钱
4234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5-11-09
一、月球的几大谜团
  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  ”
  月球年龄之谜: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据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的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另外,还有月球环形山形成之谜、月球土壤的年岁比岩石年岁更大之谜、月球受撞击发出巨响之谜、月球上不锈铁之谜、干燥的月球上大量水气之谜等。
  二、不少文献记载,月亮并非自古就有
●古代美洲玛雅人留下了极发达的文化,可是在他们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编年史》中,人们奇怪地发现,里面竟然没有关于月亮的记载。
●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亚历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这样写道:“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金史·天文志》中记载了一条十分惊人的资料:“太宗天会十一年十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意思是: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而去,不一会,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五、赏月佳对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六、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七、月球外星文明的传说
●传说,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和代号休斯敦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他们在月球上,他们正在注视着我们……”此时,电讯信号突然中断。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
●1968年12月21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向月球发射了第一艘探测飞船,当这艘飞船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宇航员在100公里高空用望远镜照相机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许多年后,人们在研究这些照片的时候意外发现,在火山口中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它十分规则,不像是自然之物,看上去好像正在着陆或起飞。
●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17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飞行器”2号就发现,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前苏联的宇宙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

参考书目和推荐网站:
《自然科学宝库》(太阳·月球·星球卷)
《亿万个为什么》(天文地理卷)
《牛津现代科技大百科》(宇宙科学卷)
《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卷)
《当代博物馆丛书》(天文博物馆卷)
《从地球到月球》(凡尔纳)
《月球人》(彼埃尔·布勒)
《飞向月球》(J.普特卡梅)
http://Aries.126.com
http://astronomy.533.net
http://www.moon.com.cn



第二部分:互联网上的扩展资源

一、概述

月球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一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实现了。 当今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分辩出月面上约50米(相当于14层高楼)的目标。
                    * * *
  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 玉免(著意登楼瞻玉免,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李贺);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顾菟(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李白);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初探月球的奥秘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一个天体,相距有38.4万千米。天文学家早已用望远镜详细地观察了月球,对月球地形几乎是了如指掌。月球上有山脉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纵横沟壑,但没有水和空气,昼夜之间温差悬珠,一片死寂和荒凉。尽管巨型望远镜能分辨出月球上50米左右的目标,但仍不如实地考察那样清楚。因此,人类派出使者最先探访的地外天体仍选择了月球。

  美国最早于1958年8月18日发射月球探测器,但由于第一级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随后又相继发射3个先锋号探测器,均告失败。1959年1月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途中飞行顺利,1月4日从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过,遗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这个探测器重361.3千克,上面装有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探测设备。它在9个月后成为第一颗人造行星飞往太空深处。月球1号发射两个月后的3月3日,美国发射的先锋4号探测器,从距月面59000千米的地方飞过,也未击中月球。

  月球号探测器

  从1958年至1976年,前苏联发射24个月球号探测器,其中18个完成探测月球的任务。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2号,两天后飞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着陆,成为到达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它载的科学仪器舱内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在撞击月球后便停止了工作。同年10月4日月球3号探测器飞往月球,3天后环绕到月球背面,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让人们首次看全了月球的面貌。世界上率先在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是1966年1月31日发射的月球9号。它经过79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在月球的风暴洋附近着陆,用摄像机拍摄了月面照片。这个探测器重1583千克,在到达距月面75千米时,重100千克的着陆舱与探测器本体分离,靠装在外面的自动充气气球缓慢着陆成功。1970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16号,9月20日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第一次使用钻头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口 ,装入回收舱的密封容器里,于24日带回地球。1970年11月10日,月球17号载着世界上第一辆自动月球车上天。17日在月面雨海着陆后,月球车1号下到月面进行了10个半月的科学考察。这辆月球车重756千克,长2.2米,宽1.6米,装有电视摄像机和核能源装置。它在月球上行程10540米,考察了8千平方米月面地域,拍摄了200幅月球全景照片和20000多张月面照片,直到1971年10月4日核能耗尽才停止工作。1973年1月8日发射月球21号,把月球车2号送上月面考察取得更多成果。最后一个月球24号探测器于1976年8月9日发射,8月18日在月面危海软着陆,钻采并带回170克月岩样品。至此,前苏联对月球的无人探测宣告完成,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了。

  徘徊者,勘测者探测器

  美国继前苏联之后,先后发射了9个徘徊者号和7个勘测者号月球探测器。徘徊者探测器样子像个大蜻蜓,长3米,两翼太阳能电池板展开4.75米。探测仪器装在前部,电视摄像机放在尾部。勘测者探测器有3只脚,总重达1吨,装有当时最先进的探测设备。最初5个徘徊者探测器均无建树,直到1964年1月30日发射的徘徊者6号才在月面静海地区着陆。但由于电视摄像机出现故障,没有能够拍回照片。同年7月28日徘徊者7号发射成功,在月面云海着陆,拍摄到4308张月面特写照片。随后1965年2月17日发射的徘徊者8号和3月24日发射的徘徊者9号,都在月球上着陆成功,并分别拍回7137张和5814张月面近景照片。1966年5月30日发射勘测者1号新型探测器,经过64小时的飞行,在月面风暴洋软着陆,向地面发回11150张月面照片。到1968年1月1日发射的7个勘测者探测器中,有2个失败,5个成功。后来,美国又发射了5个月球轨道环行器,为阿波罗载人登月选择着陆地点提供探测数据。经过这一系列的无人探测之后,月球的庐山真面目显露出来了。


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2001-08-15 09:31:31 尹士

  自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登月以来。根据对月球的多次实地勘探和对从月球带回的岩石、土壤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人类对月球的面貌已有了较多的了解。科学家认为,月球上的岩石比地球上的还要古老,月球和地球几乎是由同样的化学元素构成的,只是组成的成分有所不同。例如,月岩所含的钙和铝比地球上的岩石,其含量要高,月球没有磁场,其外壳比较稳定,近30亿年以来几乎没什么变化。尽管天文学家早就认为,月球体态娇小,引力柔弱(为地球的1/6),根本不具备缚住大气的能力,在向阳面的高温下,任何气体分子都会轻而易举地达到脱离速度而逃之夭夭。但对月球的实测表明,月球表面并不是没有任何大气的不速之国,只是大气层太稀薄,表面大气压仅为2X10“巴,而且大气成份比较复杂,随时空多变,通常在黑夜时的大气成份主要由40%的氩、40%的氖和20%的氦组成,到日出时还会加入极少量的甲烷和氨等,有些地区的大气中还会发现极微量的氢、氡、钠、钋和钾原子等。美国科学家日前宣称,月球上有冰存在,这就可能为探索月球奥秘的人们提供饮用水,也可将冰分解为氢和氧,从而为火箭提供燃料。

  从实地勘探中发现,月球上总共有30多万座环形山,星罗棋布,彼此环抱,最大的环形山,直径近300千米、海拨高达6000米以上,十分壮观。遗憾的是,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源,这些山都是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十分荒凉。显然,要想使如此荒漠的月球世界成为适合于生物生存的天堂,最终变成一个生机勃勃、万物竞存、鸟语花香的天上人间,当务之急是必须解决月球上的供水问题。多年来,科学家们已提出过多种设想。有一个解决办法是:采掘月球上储存量极为丰富的氧化铁,用太阳能熔化炉进行熔炼,使其放出大量的氧,与运输飞船从太空中收集制取的液态氢相结合,来生成供月球开发需要的水。这种在月球和太空就地取材,合成制水的方案,从原理上是可行的,但要实施这一巨大的工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涉及到能源、采掘、运输、生活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配套解决。

  对人类最富吸引力的,是月球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气体状的“氦-3”,这是一种比目前地球上核电站所用的氘原料的放射性要低得多的核材料。“氦-3”原本大量存在于太阳喷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流(太阳风)中,在几乎没有大气的月球上,“太阳风”直接降落下来,久而久之,在月面的沙粒、岩石中,大约集聚有上100万吨这种材料,若能进行大量开采,不但可供月球开发所需能源,还可为21世纪地球核聚变提供用之不竭的核能原材料。

  月球的白天和夜间持续时间都长达半月之久,白天气温最高达127℃,夜间温度又低达零下183度,如此酷热严寒而又温差剧变的气候,是月球上没有人烟和生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科学家已对如何利用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制造水泥等建筑材料,然后利用这些材料建筑一座可以调节室温,使其适合于人类居住的生活基地作过长期研究。有一个方案是,他们通过对月球的一些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月球很可能是一个空心球体。基于这一认识,有朝一日,就可在月球表面打一条通道,进入月球地壳深处的“地下月宫”,在那里建造一座适于人类居住的“地下城”。这样,乘坐飞船奔月的旅游者,可在这座“地下城”找到过夜的旅馆。科技工作者就可以这座地下城为基地从事月球资源勘探、太空产品生产、天文观测等活动。在“地下月宫”这个永久基地未建成之前,科学家建议可以先在地球上制成一些预制塑模构件,形成一个自动竖升的巨形圆筒。事先装配好后,用宇宙运输船送到月球表面,圆筒在月球表面一登陆即自动分成两半打开,并自动形成一座多层结构的建筑物,作为初登月球“志愿者”的临时居所。


新浪科技

二、月球的诞生

月球诞生之谜
2001-12-19 19:57:55 jskx

月球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科学界这是一个大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理论。
  
“俘虏”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原是一颗流星,当它在宇宙空间漫无边际飞行时,偶然进入地心引力范围,受到地球引力的约束,因而才意外地纳入了地球轨道。不过,近几年来,有不少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一说法。
  
“分裂”理论:持这一说法的科学家认为,月球是从一片炽热旋转的云状物包围着的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因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然而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几次带回来的资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分却是大不相同的。
  
“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约45亿年前,一个比火星更大的行星,以每小时4000公里的飞行速度猛然撞击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这个行星的铁质核一直撞到了我们地球的中心。碰撞结果是产生巨大爆炸,伴随有6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地球在爆炸的冲击下变了形,这个采取“自杀行为”的巨大天体的大部分与地球融合,只有一部分作为炽热的蒸汽与其他碎片一道汹涌地喷射入外层空间,后来这些蒸汽冷却下来并凝固成尘埃,尘埃与其他碎片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核,这个核后来凝聚成团,我们的邻居——灰色的月球从此诞生了。
  
科学家们正借助于新型的超级计算机来模拟宇宙空间所发生的这一奇特碰撞,以求验证该理论。




月球起源新说

  月球来自哪里?这是一个人们在不断探求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行星演化理论的飞跃发展以及现代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出现了一种月球起源的新学说,叫做新俘获说。

从行星演化看月球起源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以现代行星演化理论为基础,用计算机计算了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作用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力以后,得出了一种新的月球起源学说。科学家们认为,月球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在地球的引力范围内被地球所俘获的;而这种现象在当时又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新学说,即所谓新俘获说。
  新俘获说与过去的旧俘获说不同。旧说仅从地球引力来考虑月球起源;而新说是从整个太阳系行星形成过程来研究月球起源的。新说认为太阳系九大行星及若干卫星,包括月球在内,都起源于原始太阳系星云。原始太阳系星云是46亿年前在原始太阳周围形成的一片薄圆盘状星云。星云中含有固体微粒子。大量微粒子逐渐集聚在星云赤道平面上,形成一片很薄的固体粒子层,随着微粒子密度的加大,自身引力也越来越强,到一定程度其稳定性便遭到破坏,粉碎成半径为5公里左右的很多小天体,即小行星。整个太阳系起初是由约一兆个小行星构成的。无数小行星在星云气体中围绕太阳旋转,互相碰撞,逐渐凝聚成长,形成大小不同的行星。我们的地球就是这样,大约经过一千万年才长成现在这么大的。
  行星是在星云气体中成长的。地球的幼年时期周围覆盖着浓厚的星云气体,这种气体叫做原始大气。由于当时太阳活动特别激烈,强大的太阳风逐渐吹散原始大气,后来包围地球的原始大气也逐渐稀薄,飘散掉。
  月球也起源于原始太阳系星云,与地球演化过程大体相同。月球是在地球刚到成年,原始大气开始逸散之际飞近地球引力圈的,这样便成了地球的俘虏。

俘获月球的四种力
  月球进入地球引力圈后,受到很多力的作用才留在卫星轨道上绕行。俘获月球主要有四种力,即地球引力、太阳引力、潮汐力和原始大气的阻力。
  一般来说,飞进地球引力圈的小天体,包括月球在内受到最大的力就是地球引力。然而,仅有地球引力,俘获后的小天体轨道未呈椭圆形。地球引力加上太阳引力之后,使小天体轨道有了改变。在地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进入地球引力圈内的小天体的轨道也不完全是椭圆形的,而且飞行若干周之后必然脱离引力圈跑掉,不可能留在卫星轨道上。
  但是,月球并未脱离地球引力圈跑掉,这是由于原始大气的阻力在起作用。地球引力圈内的原始大气阻力对飞来的月球起了急剧的制动作用,使月球失去一部分能量,轨道半径变小,便跑不掉了。
  如此说来,月球因受大气阻力作用轨道半径越来越小,岂不是早晚也得掉到地球上来,与地球相撞吗?不必担心,当月球飞进地球引力圈时,原始大气已开始逐渐飘散,月球所受的大气阻力越来越小,原始大气消失后,月球所受阻力也随之消失,因而轨道半径没有变小,也没有与地球相撞。
  大气阻力消失后,还有潮汐力在起作用。在潮汐力作用下,月球公转速度加快,离心作用强化,轨道反而向外推移。通过观测得知,目前月球轨道半径事实上每年大约增加3厘米。
  在上述四种力的作用下,使月球在被俘后既未掉到地球上来,也没跑到引力圈外去,始终在卫星轨道上运行,与地球长期相伴。

俘获是普遍现象
  行星俘获小天体是行星演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地球这样,太阳系其他行星也有这种现象。不少行星都各有自己的卫星,就是最好的说明。地球在形成过程中,曾有许多小天体飞到引力圈内来,其中一部分小天体直接与地球相撞,其余大部分在绕地球飞行期间,因原始大气强大阻力使轨道半径变小,最后终于落到原始地球上来。地球是在不断“吞掉”这些飞来的小天体当中成长起来的。
  月球被俘获时间比其他小天体都晚,月球是在地球凝聚末期、原始大气逸散初期被俘的。月球被俘的最初10—100年期间,和其他小天体一样,轨道半径也在缩小,但原始大气消失后,月球轨道半径有了改变,月球后来的离心倾向使它幸存下来,免被地球“吞掉”。法国科学家F·米古纳曾对月球被俘后轨道变化的趋势作了计算,计算结果如附图所示。从附图上可以看出,刚被俘的月球距离地球较近,1千万年后月球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的20倍,1亿年后为35倍,46亿年后达到60倍,即现在的位置。

  自从俘获月球后,地球几乎再也没有俘获其他小天体。因为已有月球绕地球飞行,如果再有其他小天体飞来,依据天体力学原理,不会处于稳定状态,它不是掉到地球上来,就是飞出去,再不就是落到月球上去。所以,地球只有月球一个卫星陪伴。
  俘获现象是普遍的,整个太阳系行星都是如此,只有金星是个例外。金星的自转速度很慢,约250天自转一周,不可能俘获行星,因此至今还孑然一身漫游在天空。
  新俘获说从行星演化的整体上阐明了月球的起源以及被俘经过,是目前解释月球起源问题最有权威的学说。但这一新学说还有一些尚待研究的问题,例如,没有原始大气阻力能否俘获卫星?顺行性卫星和逆行性卫星的被俘有何不同?等等。经过科学家们的反复研究,人类对地球起源问题必将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原始行星与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
2001-09-25 10:30:19 英国《自然》杂志

  8月16日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月球形成过程的成果。据他们的模型,月球是在46亿年前太阳诞生后不到1亿年时,由一个火星大小的物体撞击地球产生的。

  这个模型的研究者卡那珀描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一个黑暗的比地球大不到一倍半的原始行星在运行中和地球相遇,从侧面给了地球一击,使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起来,撞击的冲击力从地球的外层和这个无名撞击物上撕下了部分物质,其中大约一半最后形成了月球。另一些被撕下来的物质被加热到不可想象的程度,蒸发后膨胀,进入周围的太空。

  关于月球的形成还存在其他的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可能在太阳系的任何地方形成,然后被地球捕获。另一个理论是地球、太阳和其他正在形成的行星的重力相互作用撕开了地球,月球就是由这些被撕下来的碎片形成的。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撞击理论。


英国《自然》杂志




四、月球构造

环形山

  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月面上星罗棋布、重重叠叠的环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内壁陡峭,外坡平缓。

  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围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公里之间。环形山大小不一,直径相差悬殊,小的环形山直径不足10公里,有的仅一个足球场大小;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公里。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公里,比我国的浙江省小一点;
  在月面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达33000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10%;至于更小的、名副其实的月坑则数不胜数了。
  环形山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大环形山内再套一个小环形山,有的大环形山中央有一个很深的坑穴,如牛顿环形山,中心坑穴深达8000多米;还有的大环形山中央陡然矗起一座山峰,叫做“中央峰”。
  环形山多以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如哥白尼环形山、阿基米德环形山、牛顿环形山、伊巴谷环形山、卡西尼环形山等,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四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石申环形山、张衡环形山、祖冲之环形山和郭守敬环形山。另外,为纪念一位传说为尝试飞向天空而献身的万户(实际上是旧时一种官名),而命名的环形山,叫“万户环形山”。
  现在认为,大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慧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月谷

  月球表面一种地形构造。月面上不少地区曾发现一些黑色大裂缝,弯弯曲曲延伸数百公里,宽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好像浩浩荡荡奔赴海洋的河流,形状与地球上的东非大裂谷相似,称之为月谷。

  较宽大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最大的里塔月谷位于南海东北部,詹森环形山东面的月陆上,总长达500公里;最宽的莫希拉米月谷在东海盆地南边,巴德环形山附近的月陆上,约有40~55公里。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
  最著名的月谷是阿尔卑斯大月谷,从柏拉图环形山东南一直“流入”平坦的雨海和冷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斯山脉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资料估计,它长达130公里,宽达10~12公里。
  月谷往往有一定的走向,它的产生原因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阿波罗-15”号宇宙飞船获得的资料分析,月谷可能是由顺山而下的岩浆形成的。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月海

  月面上的暗灰色地区,古代人以为这些阴暗区域是被海水覆盖着,便定名为“月海”。事实上所谓的月海连一滴水也没有,那里只是一些平坦广阔的平原,是月面上低凹的区域。上面堆积着厚度不匀的疏松尘土。由于这些尘土反射太阳光的本领比质地紧密的山脉要差得多,在人们的视觉中就显得比较阴暗。

  现在已知整个月球表面著名的有雨海、静海、危海、澄海、丰富海等22个月海,在月亮向着地球的一面,月海面积占整个半球的一半。其中向着地球这面有19个,背着地球那面有3个。最大的月海叫“风暴洋”,位于月球的东北部,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面积的一半。雨海面积约为90万平方公里;月面中央的静海约有26万平方公里,   
  月海四周是山脉,大多呈封闭的圆形;比月海小的阴暗区域叫做“湖”,有梦湖、死湖等5个。另外,月海伸向陆地的阴暗区域叫做“湾”和“沼”,有中央湾、虹湾等5个,腐沼等3个。
   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曾6次在月海上登陆,如“阿波罗-11”号、“阿波罗-17”号着陆于静海,“阿波罗-12”号着落于风暴洋。12名宇航员身穿宇航服,在“海面”上行走,并留下一串串约3厘米深的脚印,发现月面的尘土是近于灰色的纤细粉末,有点像带有粘性的木炭屑。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月相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 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月球山脉

  月球山脉是月面上连绵不断的险峻山带。月球上除了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外,还有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和高地,它们通常比月海高出2~3公里。反射太阳光的本领也比月海上的尘土强得多,因此,在人们的视觉中,这部分是月球表面比较明亮的区域,称为“月陆”。

  月球山脉的外貌与地球山脉差不多,因此,月球上的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脉名称来命名,如阿尔卑斯山脉、亚平宁山脉、阿尔泰山脉、高加索山脉等。
  其中,最著名的亚平宁山脉位于月面中央,是月球上最长的山脉,高出月海3~4公里,蜿蜒1000公里,在它尖尖的一端顶着两个大圆环,即厄拉多塞内斯环形山和斯塔杜斯环形山。
  在月球南极附近有一座莱布尼茨山脉,最高峰竟达9000米,连地球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显得矮了一截。
  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脉,虽然没有地球上的阿尔卑斯山脉那样雄伟,但是它那高山深谷叠现,确是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山脉的两边坡度很不对称,向月海的一边坡度很陡,有的呈现为断崖状,而另一侧面则相当平缓,这是月球山脉的一个普遍特征。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五、月球奥秘

月球上的神秘地区
2001-12-19 19:59:01 jskx

地球上的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区,是一个神秘的多灾多难的地区,被人们称为“魔鬼海”和“死亡三角”。在对月球的探测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在月球上也存在类似的神秘地区。
  
美国的“月球轨道探测器4号”和“月球轨道探测器5号”在飞近月球的“雨海”、“危海”等月海上空时,发现下面的吸引力特别强,宇宙飞船飞过时禁不住要倾斜,且飞船上的无线电设备也因受到干扰而失灵。后来研究发现,那里的物质聚集点集中,科学家把这种地区形象地称为“质量瘤”。目前,月球上已发现了12处这样的质量瘤,且全部集中在月球正面。
  
那么,这种质量瘤的组成成分及化学性质如何呢?目前,科学家们只知道这些质量瘤是一种既密又重的物质,其余就一无所知了。


月球是空心,还是实心
2001-12-19 20:00:08 jskx

月球表面是不存在生命迹象的,那么月球的表层下是怎样一个世界呢?是否存在一个“生命世界”呢?
  
前苏联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瓦西里和晓巴科夫曾在《共青团真理报)上撰文指出:“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宇航站。月球是空心的,在它的表层下存在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世界。”
  
这一胆大而又离奇的假说发表后,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人们很快联想到在“阿波罗”探月过程中曾发生过的一件事:当时两名宇航员回到指令舱后,登月舱突然失控坠毁在月球表面,设置在离坠落点72公里处的地震记录仪,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这种声音犹如一只大钟和大锣鼓所发出的声响。而在“阿波罗12号”探月时,碰撞月球所发出的回声还持续了4小时。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种声音只能持续一分钟左右。另外科学家在月球上还发现了有类似地震那样的月震,月震的震级很弱,最大的月震也只相当于地震的一、二级,但震动持续时间却很长。所有这一切似乎反证了“月球是空心的”。
  
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月震持续时间比地震长,其原因在于月球上没有水和表面松散的沉积层,正是由于水和松散沉积层对地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才使地震波很快衰减。有的科学家还认为,月球的内部结构与地球完全相同,是由月核、月幔及月壳组成,而并非空心的。




月球偷走地球能量年年在逃跑?
2001-08-15 09:21:26 洪峰笑

  著名的迷幻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依德曾经以专辑《月之暗面》轰动全球,而不久前,一些天文学家却公布了月亮真正的暗面——关于月球的鲜为人知的事实同样让人震惊

  月球从地球偷能量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多数是由月亮引起的(太阳的作用稍小一点),潮汐的秘密是这样的: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上的海洋受到月球的引力牵引作用,面对月亮的那一面就出现高潮,这恐怕人人都知道。而与此同时,地球上远离月球的另一面也出现另一个高潮,这是因为月球对地球本身的引力牵引作用大于对其水体的作用,从而使另一面的海水向外“鼓”而造成的。

  在满月和新月时,太阳、月亮和地球都在一条线上,这时形成的潮异乎寻常的大,我们称之为朔望大潮。而当月亮在最初的和最后的四分之一月牙时,较小的小潮就形成了。月球以29.5天的周期环绕地球的轨道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圆形,当月亮到达离地球最近处(我们称之为近地点)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更大,这时的大潮被称为近地点朔望大潮。

  所有这些牵引现象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有趣的作用:通过牵引,地球的自转能量被月球一点点地“偷”走了,因此每一百年我们的星球自转周期就要减慢1.5毫秒。

  月亮每年逃离3.8厘米

  当你读着这篇文章时,月亮正在悄悄地从地球身边溜走。每一年,月球都从地球上吸取一点自转能量,并利用这能量来使自己在轨道上向外偏离3.8厘米。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月亮形成的时候,它与地球的距离仅仅是22530公里,而现在的距离已经拉大到了450000公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会走得越来越远。

  月亮是鸡蛋形的

  月亮并不是圆的(或说球形的)。它的形状更像是个鸡蛋。当你在夜空中举头望月时,它那鸡蛋形的两个尖端之一就正对着你。另外,月球的质量中心并不在其几何中心,它偏离中心大约有两公里。

  另外的月亮叫“克鲁特尼”

  月亮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对吗?或许不是这样的。1999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处在地球引力控制范围内的另外一颗小行星,其宽度为5英里,它成了地球的另一颗卫星。

  这颗小行星被称为克鲁特尼,它沿着一条马蹄形的轨道行进,绕地球一周大约要花770年的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它像这样在地球的上方悬吊的状态还能够保持至少5000年。

  环形山未受侵蚀

  月亮上坑坑洼洼的表面是在距今38到41亿年前受到宇宙中岩石的强烈撞击而形成的。

  这一通强烈的岩石冲击远远胜过拳击沙袋所承受的频频打击,留给月亮的是遍体的坑洞,我们称之为环形山。但是这些环形山并没有受到多大的侵蚀,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月亮的地质活动不太活跃,因此这里无法像地球上那样由地震、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而形成千变万化的地形地貌;其二,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也就没有风和雨,因此表面侵蚀作用就很少发生。

  地球400棵树来自月球

  在地球上,有超过400棵树是从月亮上来的。更准确地说,它们来自月球轨道。其实事情是这样的:1971年,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斯图尔特·鲁萨在出发时随身带上了一包种子,当他的同伴阿兰 谢帕德和埃德加·米切尔忙着在月亮表面漫步行走时,鲁萨却小心看护着他的种子。

  后来,这些种子在地球上发了芽,它们被种在美国国内许多不同的地方,并被人们称为月亮树。它们中大多数都长得很好。

  为何总是同一张“月脸”

  也许最有趣的,是月亮总以相同的一面对着地球。既然地球和月亮都在自转并且沿各自的轨道行进,这又怎么可能呢?

  很久以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月亮的自转逐渐减慢。当月亮的自转周期慢到和它的轨道周期(也就是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相吻合时,这种引力作用达到了平衡,月亮从此就以一面朝着地球了。太阳系其他行星周围的月亮也有着相似的特点。

  月相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当月亮绕地球旋转时,它部分的时间处于我们和太阳之间,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远离我们,这时我们称之为新月。由此说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月亮的暗面一说,只是我们看不到它而已。

  当月亮转到轨道的另外一侧时,从地球上看去,它所反射的一小条太阳光从地球上看去就成了弯弯的月牙。而当月亮来到正对太阳之处时,它在我们眼里就完全被照亮了,这就是满月。

  月亮的形成之谜

  目前,关于月亮形成的最重要的学说认为,月亮是在大约45亿年前,由于一颗大小近似火星的星体强烈碰撞并划过地球形成的。当时的碰撞形成的大量熔化的岩石碎片和尘埃被甩到地球周围轨道之内,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碰撞和聚集而形成了今天的月亮。

  对这种学说的有力支持,来自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发现。宇航员们从月球上采集的土壤标本表明,月亮上的矿物质和地球上的是相似的,这使得科学家们确信,地球和月亮有着共同的起源。

  有些学者对碰撞学说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月亮和地球是在同一时期,由同一团岩石和尘埃分别独立形成的。但是我们已经从“月球勘探者”的发现知道,月球的核心只占其质量的2%到4%,远远小于地球核心所占的30%,如果它们来自同一起源,至少两者核心所占的比例应当相近。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太成立。

  更合理的解释是,由于45亿年前的那次碰撞发生在地球外层,地球的铁核并没有被触及,而外层含铁较少、密度较小的岩石部分脱离出去形成了月亮。这样,月亮所形成的核心所占质量当然比不上地球的核心了。


北京青年报



月球与地球,谁更年轻
2001-12-19 19:58:39 jskx

自1969年“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在月球着陆以来,宇航员已先后带回了800余磅岩石泥土之类的月球物质,给科学家研究月球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令科学家惊讶的是,从月球带回的岩石中大多比地球上的岩石要古老。宇航员在月球表面采到的第一块岩石,至少有36亿年历史,而其他宇航员带回的月球岩石,已被测定有43亿甚至46亿年历史,这已相当于太阳系的历史了。而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其形成时间顶多不过39亿年历史。看来,在形成年代上,月球略早于地球,这是无可争议的了。
  
20世纪70年代召开的一次月球研讨会上,有一块月球岩石竟被宣称有53亿年的历史,最令人困惑的是,这些竟然被科学家认为是来自月球上的“最年轻”的部分。因此,一些月球研究专家认为,月球是远在太阳系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了。
  
那么,月球的年龄究竟有多大呢?看来目前是谁也说不准。



月球真是地球的卫星吗
2001-12-19 19:58:17 jskx

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月球围绕地球转,是地球的卫星”。但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事实都证明月球是地球的伴星,是太阳系的第十六大行星。这一理论的证据如下:
  
地球与月球的直径和质量比相差不大。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月球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八十分之一。
  
但是,将月球看作地球的卫星不符合“类地行星”的规律特点。“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其特点之一是卫星较少。而这一特点纯粹是针对地球而言的,因为除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外,其他类地行星严格地说都没有卫星,但地球的这一特殊现象并无科学解释。
  
大量观察表明,月球并没有绕地球旋转,而是伴着地球对转。天文学家们经研究发现,月球作为地球的伴星,两者在太阳引力作用下,沿着共同的轨道——地月轨道围绕着太阳运转,地月轨道是两者的质量中心,地球质量大于月球,这个中心轨道就离地球近。
  
目前,这一理论正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






六、月食




资料:月食的基本原理(图)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时(即: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的中间),这3个天体处在一条直线或近一条直线的情况下,地球挡住了太阳,就发生了月食。
  因观测者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和地球离太阳距离的不同,所看到的情况也不同:月食有全食和偏食。

  当月亮部分进入地球的阴影(即本影:地球被太阳照射以后,在背着太阳的方向要形成一个影子)时,这叫做月偏食;而当月亮全部进入地球阴影时,这就月全食。




  月全食时,一轮满月渐渐变得残缺不全,一个巨大的圆形黑影开始慢慢地“侵蚀”月亮,终于使月球整个变暗。但沉沦在圆形、暗影中的月轮仍依稀地发射着暗铜红色的微光。随后,黑影慢慢地离开月面,月光渐亮,直至黑影完全离开月亮,晶荧的满月又重新出现在夜空中。
  月食时月面上的黑影正是阳光照射所产生的地球影子,月面上暗铜红色的微光则是地球大气折射太阳光,使部分红光到达月面所致。
  有一条规律我们可以记一记:
  月食总是发生在满月望日(即农历的十五或十六),但并不是每次望日都发生月食,只有在望日时月亮运行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才会发生月食。
  还有,由于月球是跟随地球自西向东运行的,所以月食是从东边开始的,与日食相反。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资料:月全食的全过程(图)


  月全食的全过程可分为七个阶段,其中的半影食始和半影食终不易为肉眼所察觉,可以忽略不计,故我们也可以把月全食的全过程形象地称为月全食的五步曲。
  半影食始 月球刚刚和半影接触,这时肉眼觉察不到。


  初亏 月球由东边缘慢慢进入地影,月球与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食既 月球进入地球本影,并与本影第一次內切。
  食甚 月圆面中心与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间。
  生光 月球在地球本影內移动,并与地球本影第二次內切。
  复圆 月球逐渐离开地球本影,与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
  半影食终 月球离开半影,整个月食过程正式结束。
  与日食不同,月食发生的时间并不因地而异,而是全球同步。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是以月球直径为1来计算的,譬如,食分0.25,就是说月球的直径被地球本影遮住了1/4。食甚时月球恰好与地球本影内切,食分等于1,如果月球更深入本影,食分大于1。月全食的食分大于或等于1,月偏食的食分小于1。
  2000年7月16日的月全食最特別的地方是最大食分非常大,为1.77,这表明月球非常接近地影的中心,人们可以观赏到更长时间和更完全的月全食。事实也正是如此,月全食的全过程大约4小时,其中全食达1小時47分,是140年来最长的。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提供




七、人类的梦想

人类移民月球的梦想能成真吗
2001-12-19 20:00:44 jskx

人类向月球移民的梦想难以成真,最大障碍是月球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水。
  
最近,美国的一艘空间探测飞船发现,月球表面的下面分布着星星点点的水冰。NASA的官员说,这种水冰的用途眼下还不清楚,因为月球勘测者发回来的数据表明,它们以很小的储存量分布在月球南北两极数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与月球的外壳混为一体。这些水可以填满一条深达12米,方圆10平方公里的湖泊。
  
一直在设想让人类到月球表面居住的NASA作了这样的测算:这些水冰能够供应1000户两口之家的居民社区享用一个多世纪,而且不需要循环使用。
  
至于人类是否能够再一次实现在月球上行走,是否能够将月球作为对火星和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进行探测的基地,科学家们还在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级别: 新手上路
发帖
3
金钱
4234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5-11-09
摄过

看看什么东西!
级别: 新手上路
发帖
8
金钱
4244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5-11-09
看看,看看看///////
级别: *
发帖
*
金钱
*
威望
*
贡献值
*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5-11-09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