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那么回事。世界出奇地荒诞。对与错,真与假,你的抑或是我的,根本就没法说清。物质化的世界如此,情感化的世界更是如此。
“量子泡沫”被认为是一种涵盖时间和空间的时空纤维,而我认为好像还有情感这种亦真亦幻的东西包含于其中。 至少,彼此间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有些无奈,正如“不确定原理”1的确定。如果还有半点能耐,我想,海森伯这个可怜兮兮的德国人不会摆弄出这么个幼稚得可笑的理论去冲刺“诺贝尔奖”的。当然,更不可能出现那只半死不活的猫——“薛定谔猫2”。或者……
每每从睡梦中惊醒,那就算是活着;如果还在睡眠状态中,那么就无所谓死活,应该说此刻只能被称为半死不活。嗬!天大的玩笑。一个人的死活自己总该知道吧?而事实上,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杂,乱,不可思议,莫名其妙,因为我们都是那只猫——该死的“薛定谔猫”。
“薛定谔猫”?!那情感呢?
大概也是吧。伸手去捕捉,却什么也没有,或者是有,但却只是些运动的夸克。这些微妙的小玩意儿,任你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文笔,又怎能描述的清楚。正如光在“波粒二相”理论提出之前的样子:波?微粒?——微粒?波?……鬼才说得清楚。另外,我也不可能如海森伯那般幸运:能再搞出个“不确定原理”,能再获次“诺贝尔奖”。不现实,至少……
于是,在将要停下笔来的时候,我不禁要问:什么时候举行那只从1935年来就不死不活的猫的葬礼呢?……
1、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提出的“不确定原理”获“诺贝尔奖”,几个月后奥地利人薛定谔得出同等理论并再度取得“诺贝尔奖”的殊荣。
2、 薛定谔于1935年做的经典实验,再次证实了“不确定原理”,故命名他实验过的猫为“薛定谔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