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阅读
  • 5回复

转载:是时世造垃圾,还是垃圾造时世?

楼层直达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35467
金钱
4023
威望
34
贡献值
4

    看了今天的晶报(A3—5版)关于丛飞资助者心态各不同的报道,对某些受助者的做法,除了气愤就是寒心了,连我这个从小不会骂人的人都要骂人了!
    
    受助者李某:
    被人知道会没面子
    受丛飞资助的李某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了,毕业后与丛飞没有任何联系,只是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小心”说出了受丛飞资助上大学的事实。几天后,他从网上看到记者写的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很不高兴,感到没面子,要求丛飞想办法删去文章中他的名字。
    丛飞的朋友林燕打通了李某的电话“我很平静地问他为什么要删去名字,他说他现在是大学老师,这事让学生知道了会很没面子。我说贫困受助是你一生中的重大机遇,再说贫困又不是罪恶,学生知道了还能怎么想?他说我就是不想让学生知道我过去的状况。我问,受助是耻辱吗?他说,我没说是耻辱,但我希望永远不再提起这段往事。”听到这里,林燕气不打一处来,“当天晚上,我一整夜没有睡着,第二天见到丛飞,他告诉我,他也失眠了一夜。”林燕说:“现在,喜欢上网的李某一定从网上看到了关于丛飞的报道,但至今连一声问候都没有!”说这话的时候,林燕一脸怆然。
    
    受助者小A:
    他帮我是另有所图
    受助者小A,大学毕业前夕,她还与丛飞保持联系,丛飞一直通过电话对她进行辅导,并在她即将大学毕业时为她找工作,但后来,只是丛飞为她找的学校音乐教师的岗位她不满意,才失去联系。记者得到小A的电话后与小A有一次通话,下面是对话的主要内容:
    “我只是想问一下你是否记得自己接受过丛飞的资助?”
    “我是接受过他的资助,当然记得,当时丛飞同意帮助我也是出于一种自愿,他有他的想法,我从来没有强迫过他。”
    “他资助你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至于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图的,至于他图什么,我不说你也应该能猜到。”
    “我猜不到,你猜到了吗?”
    “我没时间去猜别人的想法。但你作为一名记者今天来给我打电话,核实丛飞是否资助我读了大学,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的想法吗?”
    “他胃出血了,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可他现在陷入了没钱治病的困境,你想没想过应该向他伸出援手?”
    “向他伸援手?怎么伸呢?给他治病?可我现在每月不过三四千元钱,还没这个能力。再说,他也从来没向我提过这个要求。”
    “你无力帮助他,可也应该去看看他,让他知道你还没有忘记他呀。”
    “我太忙了,没有时间。”
    
    一受助学生家长:
    何时病好出来挣钱
    丛飞住院后,许多受助学生的爱长打来电话“要钱”,有些没有及时收到学费的家长们对丛飞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反悔自己先前的承诺了。但在知道丛飞生病住院后,许多家长都非常理解,劝丛飞安心养病,他们再想办法解决孩子的学费,有的甚至希望来深圳看望丛飞,但都被丛飞拒绝。
    丛飞住院后,手机放在林燕处,林燕接到这类电话最多,感慨也最多。
    有一天,林燕刚打开丛飞的手机,一个催款电话打了进来:“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正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林燕急忙解释:“丛飞病了,已经几个月不能演出了,现在暂时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等他身体好了一定想办法寄钱过去。”对方听罢,半信半疑地盘问起来:“他得的是什么病啊?”林燕告诉对方是胃的问题,可能比较严重,对方听了,问:“那你问问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啊?”
    
    受助者阿珍:
    能否帮我买个MD
    丛飞过去曾和林燕说起一个叫阿珍的女孩。
    1998年,丛飞到山东演出时,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阿珍在演出结束时找到丛飞想拜师。面对这个陌生的女孩,丛飞拒绝说,他不收女学生。阿珍临走时要去了他的电话,说以后有问题时向他请教。但此后很长时间,这个女孩一直没有和他联系过。
    两年后的一天,丛飞忽然接到了阿珍的求助电话:“丛老师,听说您是个有爱心的慈善家,资助很多贫困学生读书。现在我也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搞不好也有失学的危险,您能不能资助我一些生活费?”丛飞二话没说,很快就给她寄去了2000元钱。此后,每学期开学前后,丛飞总是接到阿珍要求帮助的电话,丛飞也总是有求必应。
    大学三年级时,阿珍的要求开始升级了,不但要生活费,还要课外补习费以及高档物品。有一次,她这样给丛飞打电话说:“我们班的同学都用上了MD听音乐,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可我的父母买不起,您能否也给我买一个?”丛飞到天虹商场花2800元买了一台MD,给阿珍邮去。不久,丛飞收到一条短信:“MD已收到。”
    大学毕业后,阿珍也当上歌手挣钱了,再也没有与丛飞联系过。不久前,林燕将丛飞住院的情况电话告诉阿珍,阿珍听罢,回答非常流畅:“请转达我的问候,让他安心养病。”从此,丛飞再也没有阿珍的音讯。
级别: 侠客
发帖
110
金钱
3455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04-23
可恶的人,怎么会有这么没素质的人啊,世界难道真的这么龌龊了?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35467
金钱
4023
威望
34
贡献值
4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6-04-23
希望上面说的只是个别现象!不然真让人心寒!
否则,谁还会去主动帮助别人?
或者,在把钱拿出的那一刻就要好好的观望了!
级别: 风云使者
发帖
3546
金钱
37782
威望
24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6-04-24
20日20时40分,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37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作为一名著名歌手,丛飞商业演出频繁,本应该生活富裕。但他10年来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

自从2005年4月22日住进深圳市人民医院,丛飞已经与低分化腺胃癌抗争了一年之久。为了全力救治丛飞,医院专门成立了医疗小组,并多次邀请国内一流肿瘤专家为丛飞会诊。以化疗为主的多学科治疗,使丛飞的病情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疗效。

自今年2月以来,丛飞的病情恶化,癌细胞在腹腔内广泛转移,至3月中旬,丛飞已经无法进食甚至无法喝水,每天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

坚强的丛飞开始镇定地安排自己的后事。十天前,他和父亲向医院郑重提出,停止静脉补药治疗,仅保留镇痛治疗。丛飞说:“国家和社会已经给了我非常好的照顾,医护人员也尽心尽力了。我不想再让国家和社会为我花更多的钱,希望能把这些费用用到其他有治疗价值的人身上。”同时,他还提出,身后捐出眼角膜,让自己有用的器官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19日晚上,丛飞陷入深度昏迷。20日上午,丛飞的父亲张万军代儿子在器官捐赠书上签名。丛飞的母亲李彩凤含着眼泪对记者说:“这是儿子最后的一个愿望,我们心里再痛,也要完成他的愿望。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看到儿子的眼角膜捐给了谁,能见到那个人,我就又可以看到儿子了。”

丛飞应该死而无憾。深圳青少年基金会去年成立了“丛飞助学专项基金”,不仅让丛飞资助的贫困学子能够完成学业,还能让更多的失学儿童走进学校。而丛飞一年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与病魔殊死搏斗,有质量地延长了生命,不仅看到了小女儿的出世,甚至听到了女儿呼唤“爸爸”的声音。丛飞的妻子邢丹平静地对记者说:“哥哥身前交代,走的时候要穿上他那套最喜欢的白色演出服,我已经给他准备好了。”(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15926
金钱
417
威望
667
贡献值
36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6-04-24
知恩不图报,不是中华民族的作风啊?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啊?
级别: 风云使者
发帖
3546
金钱
37782
威望
24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6-04-26
我们丢了什么?感恩教育从道一声“谢谢”开始
一条感恩图报的新闻,让人动容。4月2日《新民晚报》的头版头条,讲了一个来自苏州的读者,要寻找一位好心的“上海叔叔”。24年前,他一出生就患有一种罕见的血液病,若不及时换血,有生命危险。找到一位叫张瑞德的建筑工人后,这位血型相配的建筑工人二话不说,爽快地表示,孩子需要多少血,就抽多少血。为了记住这位救命恩人,父母将他取名为“张瑞德”;4岁时,母亲带他看望过救命恩人;后来救命恩人搬了家,失去了联系。现在他找上媒体,要找到那位好心的“上海叔叔”。
  非常不巧的是,同一天《新民晚报》的头版倒头条,有一条题为《不懂感恩,受助孩子让人心寒》的新闻,讲的是某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十几年来为3000多名孤儿和贫困家庭孩子牵线搭桥,使他们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其中大部分已经大学毕业。这些受助者中,很少有人想到要对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说一声“谢谢”;有些认养过的孤儿,见了认养人,竟然故意绕道避开,满眼冷漠,毫不在乎。
  一热一冷的两条新闻,至少说明:懂得感恩的人,肯定是有的;缺乏良好的感恩教育,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要知道,没有感恩节的中国,并不缺乏感恩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一种极高的感恩境界,不仅要求感念,还要求回报。“结草”、“衔环”之类的典故,更是为了让人深信感恩之效。那么,我们的感恩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才使那么多的人缺失感恩这一不可缺失的为人品质?
  我看过一位初中学生写的作文,题为《道一声“谢谢”为什么那么难》,其中写了她心中的许多困惑:为什么读英语课文,凡是生活对话,开口一个“thankyou”,闭口一个“thankyou”?而读语文课文,凡是到了要感谢的时候,要么就是“还来不及说一声‘谢谢’,他就走远了”;要么就是“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心里的感激之情”?难道真的会连说一声“谢谢”也来不及吗?既然千言万语都说不尽的“感激之情”,为什么最后连一声“谢谢”也省掉了呢?
  学生的困惑,也是整个社会的困惑。莫非是“大恩不言谢”的传统,成了拒绝道谢的托辞?莫非是所谓的“含蓄”、“内向”,成了道谢的性格障碍?莫非是崇尚做了好事不留名,倒成了某些人不仅知恩不报,甚至连一声“谢谢”也懒得说的借口?……其中的荒谬自不待言,但尴尬的事实更不容回避。解除这一困惑的办法并不复杂。连学生也知道,感恩教育要从学会说一声“谢谢”开始。大恩当言谢,只是光“谢”是不够的;“含蓄”不能把对人的礼貌也“蓄”了起来;做了好事不留名是一种高尚,得了好处不感恩却是一种缺德。让“来不及说一声‘谢谢’”的滑稽少一点,“千言万语说不尽感激之情”的时候,道一声“谢谢”必不可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认证码: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