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暑期,那时还没有出国念头的我跟着两个哥们愣头愣脑地去了趟北京新东方。
免费试听了一讲后只好悻悻而归,在根本不知所云的场合里目睹别人的兴致勃勃甚至自己还要不懂装懂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
不过临走的时候,我顺手买了本关于托福词汇精选的书,也算是当别人询问我时的交代。
之所以要提到这本书,是想起了写书的这位新东方高人所一直信奉的词汇记忆法,姑且我叫它“滚动记忆法”吧。
原理很简单,就拿这本词汇书来说,一共有50个List,每个List的词汇量大致相同。
首先,根据自己的能力把这50个List分开,比如每5个List为一组。
然后第一天把第一组浏览一遍,接着隔数个小时再强记一遍;第二天再把它复习一次,然后开始下一组;第三天再把前两组复习,接着开始下一组……依次类推地滚动记忆。
按照此位高人的说法,他仅用17天的时间就记下了GRE的那本红宝书,当时委实让我景仰了一番。
但这种强迫式的反复记忆到底能否很好地记住一种东西呢?
不知道,反正我听信了他的“谗言”效仿了一次后,结果发现原先记不住的还是没能记住,反倒原先记的很牢的却开始时不时地从脑子里被挤出去了。
不过有一点我敢肯定:这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情。以至于以后,我变向地认为:去记住一件应该忘记或者本不能记住的事情就是自虐的开始,而且终将万劫不复。
直到后来,连续看了两遍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才让我有了新的发现,因为那里张国荣所演的欧阳锋有一句这样的台词:
“有些事情你越想忘记,就会记得越牢。当有些事情你无法得到时,你惟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那时听到的瞬间便觉得很有道理,当然这也跟出自张国荣的口中有一定的关系,而如果换做是周星驰或者葛忧,我想就可能没这样的感觉了。
请注意:这段话的最后说的是“不要忘记“,而不是“刻意记住”,而不忘记和刻意记住其实是很有不同的。
每个人的人生都好像一列火车,而这列火车一共只有两节车厢,人坐在前面的车厢里,后面的车厢叫做“回忆”。
列车每经过一站,“回忆”的车厢都会装上很多的包裹,包裹上可能会写上一些人的名字或者一些经历,但时间的印戳却必不可少。
而且包裹永远是只多不减,除非你遭到严重的脑部创伤,否则从不会卸载一件,直到列车到达人生的终点。
在整个过程中,这节车厢不断地臃肿庞大,而人想翻看包裹就只能——回首,然后根据印戳上的时间去按图索骥。
我举了半天例子,就是想说一个事情:除非脑部受创而被动失忆,不然的话,不管你愿不愿意,发生过的事情都必会在你身上留下痕迹,而如果说有区别,那也只是有时是皮外伤有时是大出血吧。
如此说来,既然根本就忘不掉,那刻意记住还有刻意的必要吗?
我曾见过一些人,他们有着一段虽然彼此不同但都很美好的往事,不过在时间坐标轴上的某一点这份美好却戛然而止。
然后,他们开始每天都强迫自己去怀念,睹物思人、自怜自艾,好像生怕有一天自己会记不起曾经的事物、曾经的人的样貌了。
就好像用开头提到的那个滚动记忆法去强迫自己去牢记过往,但却不知道这所谓要记住的东西已经固化在自己体内,那么这种刻意就不仅是徒劳无益,而且会让人疲态尽显,束手束脚,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的歪曲,把本应的美好变成一套枷锁,却又何必呢?
既然发生的过往已经安放在回忆的车厢内,忘记是一种无力,而刻意记住又是一种庸人自扰,那么不忘记就是超然,也是一份别样的洒脱。
不忘记不是刻意,是在根本忘记不了之下的随遇而安。
《论语·子罕》里写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说:孔子站在河边上感叹岁月的流逝,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时间如此,那么在时间之河上的往事又怎能不如此?刻意去逆行回溯只能带来绝境的困惑,而不忘记既是对命理的不偏执,也带有对逝去岁月的珍视,正如《子华子·执中》里谈到的那样:“观流水者,与水俱流,其目运而心逝者欤。”这不是一种超然又是什么呢?
不再复返的美好时光也罢,不能再爱的恋人也罢,当停息时,别急着忘记一切,不要因为结果的无奈而否定曾经的绚烂;也别无限期的神伤,让自己总徘徊在过去的影子里。既然无力去安排命运,那何不泛舟让命运承载我们前进呢?
而当过后的某个时刻,你夜间伴着满街的明亮,倚靠在江边,突然间想起曾经的欢乐还有在灯火阑珊处爱过的人的时候,嘴边闪起一丝温暖,默默地问一声:“你还好吗?”然后欣然一笑……
是了,这也是一种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