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0阅读
  • 1回复

北京故宫馆藏俊马

楼层直达
级别: 风云使者
发帖
4878
金钱
888
威望
23
贡献值
3


几十万年前,人与马尚无关联,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生产水平大为提高,先民们用一根套马杆拢住了奔腾不羁的野马,从此沟通了人与马的关系。人类历史的发展骑上了快马,马成为人类的千年知己。人类于马的体态、习性中发现了种种美感以及被人格化了的精神与美德。
马是人类永恒的艺术主题之一。当人们将对马的感受化作笔墨形诸于纸绢时,便出现了人马画,当人们以各种材质雕塑出马的艺术形体时,便有了马形器物或附着于器物上的马形纹饰。人类为了驾驭和装饰马匹,制作了各种马具,其中最富有艺术价值的是具使用和观赏双重功能的宫廷马具,尤以清代皇家马具为胜。
人马画


梁令瓒·《星宿图卷》(宋摹版·局部) 唐 宋摹本 绢本 设色 纵30cm 横485cm
图有后添款:“秋月”(元代颜辉)。钤有明代冯保的两方收藏印。每一像前有小篆书赞。
此卷旧传为梁令瓒作,实为宋代摹本。全卷画五星和二十八宿神形(现存五星十二宿)。五星即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二十八宿是古人用作观测日月五星运行坐标的二十八组星座,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犹如诸星的栖宿场,故称二十八宿。古人以神兽命名各宿,本卷中各神袛的形象均属传统的中国造型,是唐宋画家的新创。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宫,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此局部所示为东宫苍龙中的风宿,这一造型定式是人骑马,手持弓箭。这一形象在古希腊神话中是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马,弯弓射箭。
画中人物持弓策马踏火缓行,泰然自若,神情安然.人马线条有如春蚕吐丝,纤细圆劲,有东晋顾恺之的意趣.马匹的造型和画法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宋摹本,辽宁省博物馆藏)同辙,也与韩干一路相仿。该图的出现证实了唐马肥硕的造型已盛行于当时,并一直影响到宋人的写实观念。


李公麟·《五马图卷》 北宋 纸本 白描 纵26.9cm 横204.5cm (二战以前藏于私家,战后失踪,珂罗版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本幅无作者名款,共分5段,前 4段均有北宋黄庭坚的笺记,后纸有黄氏跋语,另有北宋、南宋初的曾纡跋,言及黄庭坚题于元佑五年(1090年)。幅上两处有乾隆帝的题文,钤有清“乐寿堂鉴藏宝”等印20方。
该卷系职贡类题材,作一人一马状。据黄氏题跋,5马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皆为雄马,均是西域的贡品,分属宋廷的左骐骥院和左天驷监。前3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气质亦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大凡画贡马的题材,马的神态和步态都是如此。如《宣和画谱》卷七所云:“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意在生动的表现人、马的性情。画家在艺术上的独创首先体现在纯熟的白描技法上,他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白画”发展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种--白描,本幅就是确立这一画种的标志。虽不着彩色,仍可使观者从刚柔、粗细、浓淡、长短、快慢的线条变化中感受到富有弹性的肌肤、松软的皮毛、笔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质感和量感。画家在白描的基础上微施淡墨渲染,辅佐了线描的表现力,使艺术效果更为完善,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自此之后,几乎所有的白描人马画无不源出于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 北宋 绢本 设色 纵46.2cm 横429.8cm
该卷右上角有作者篆书自题:“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本幅、后隔水都有清乾隆皇帝御题,拖尾有明太祖朱元璋跋,钤有北宋“宣和中秘”、明“万历之玺”、清“蕉林藏书画印”等近40方印玺。《 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庚子消夏记》等著录。
此图的母本系唐代韦偃的精品,李公麟奉旨而摹,表现了圉官马夫牧放皇家良驷的壮观场景,共画了1286匹马和143人,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
此卷充分展现了原作者集群马成势的艺术功力。卷首为起势,诸马互不相让,奋蹄向前,把观者的视线引向前面,并汇集了一大批策马的圉官和朝臣,浩浩荡荡地巡视牧场,场面庄严肃穆,气势逼人,这是全卷的高潮。之后转势和合势逐步进入悠扬闲雅的尾声。那些先出厩的马群经过一番激昂亢奋的奔腾后已疲惫不堪,有的怡然自得地斜卧在地上,有的三五成群地渐渐消失在垄壑沟坡里,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全卷的气势由雄强刚劲转化为柔和平缓,构图从密集紧凑渐变成疏松流畅。群马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极富生活气息。画风清劲雅洁,敷色精细而无华贵之气,淳朴温润。画中杂木、坡石的笔致初具文人逸趣。

佚名·《游骑图卷》 北宋 绢本 设色 纵22.7cm 横94.8cm
是图无作者款印,本幅有清弘历题诗,钤北宋“宣和”、南宋“绍兴”等14方印玺。清《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该卷旧传是唐人手笔,实为北宋翰林图画院某画家摹写唐代人马画的精品,显露出宋代院体细谨求实的艺术面貌,得到宋徽宗赵佶的认可。此图属行乐类题材,画7人5马,似出游狩猎。人物全身唐装,衣纹作铁线描,细劲刚挺,神情刻划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设色极简,清淡明洁。

佚名·《百马图卷》 北宋 绢本 设色 纵26.7cm 横302.1cm
本幅无作者名款,拖尾有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李宏的题跋。《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此卷原误为唐人之作,据其画风,无唐人风范。视其用笔,约出自北宋画家之手,“百”之意为多。本卷的人马布局充盈迫塞,无构图意识,必是用于课徒,教授画马的各种姿态和毛色,是现存唯一的一件课徒画卷。共画94匹良骥和10多个正在劳作的圉官和马夫,洋溢着喧闹欢快的气氛。马匹呈奔跑、欢跳之态,线条勾勒刚劲有力,人物衣褶短促,转折方硬,设色简淡,无唐人富艳之气。画幅上还绘有一猴,应是神话传说中掌管天马的弼马温。这件带有画谱特性的课徒模板和李公麟的《临韦偃牧放图》卷同为描绘大场面的人马画,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



马和之(传)《鹿鸣之什图·出车图卷》 南宋 绢本 淡设色 纵28cm 横864cm
是图无作者款印,引首有清乾隆帝书“治赅内外”4字和题诗。本幅后钤钱素轩“沐氏珍玩”和乾隆御玺共26方,前后隔水、引首和后纸共钤印38方。此卷画风和书风分别与南宋马和之和宋高宗赵构极为一致,故一直传为马和之的手笔。
该画卷分10段,每段前书诗经全文,依原诗的顺序列绘,有《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棠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杖杜》、《鱼丽》。起首书“鹿鸣之什”4字,尾段后又题字3行,后书“鹿鸣之什十篇”。
本图系《出车》篇的附图,画大军抗击北方猃犹,告捷凯旋,出车还师,再现了诗中的军威:“出车彭彭,旗旐央央。”周代诗人的北伐激情必然会感染已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的画家,画作者经营此图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画家取俯视的角度,列绘车驷,左右相叠,无一纷乱,描法有如云动,飘洒自然。


佚名·《春游晚归图册页》 南宋 绢本 设色 纵24.2cm 横25.3cm
此册页系清宫旧藏,钤有明末“黔宁府书画印”、清安岐“仪周珍藏”2印。
图绘一老臣骑马踏青回府,前后簇拥着10位侍从,或搬椅,或扛兀,或挑担,或牵马,忙忙碌碌。老臣持鞭回首,仿佛意犹未尽,表现了南宋官僚偏安江南时的悠闲生活,令人想起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所绘景物十分优雅,柳林成浪,宫城巍峨,人马虽不盈寸,但须眉毕现,姿态生动,线条流畅,色彩简洁明朗。


佚名·《骑士归猎图册页》 南宋 绢本 设色 纵22.3cm 横25.2cm
图页无作者款印,据其画风,约出自南宋画院画家之手。幅上右方有圆形双龙印(半印),印主待考,余皆明末耿昭忠的收藏印,共8方。清《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著录。
画中绘一宋朝戎装文官在猎后检视箭支,举止轻柔,身后立一驮着猎物的枣红马,鼻孔扩张,喷吐粗气,马体蜷缩,疲惫不堪。这位持箭文官腰间佩鱼,按宋代官制,五品以上方能佩鱼,故画中官员职位不低。宋代多以文官领兵赴战,从此件文官习武之图可见一斑。此图画风柔细工整,注重质感,设色清雅简淡。

佚名·《卓歇图卷》 金 绢本 设色 纵33cm 横256cm
是图无作者款印,引首有清张照书“番部卓歇图”5字,清弘历书《卓歇歌》,拖尾有元王时,清高士奇、张照等人的跋文。《石渠随笔》、《江村书画目》、《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该画旧传为五代契丹画家胡环作。据画中多数人物髡顶、脑后垂双辫、方顶黑巾等发饰和服饰的特点,当属金代女真人的风俗,再据其画风,大约出自金代熟识女真风俗的汉族画家之手。全卷画女真贵族在狩猎歇息时观赏乐舞的情形。前半部分为立歇,马背上的猎物点明了疲惫的人马适从喧闹和追逐中转入静态,马群尽头是一位走向乐舞场的捧花女子,把歇息和观舞两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后半部分为观舞,一人在箜篌的伴奏下跳起民族舞蹈,构成全卷的高潮,显示了作者处理大场的艺术功力。


赵霖·《昭陵六骏图卷》 金 绢本 设色 纵27.4cm 横444.2cm
该卷后幅有金代赵秉文题记,指出是赵霖之作。引首有清乾隆皇帝书《昭陵石马歌》,本幅有2则题诗,共钤印13方。《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等著录。
赵霖参酌了唐代韩干的画风,描法柔和匀细,设色浓重沉厚,造型饱满朴拙,分单幅列绘唐太宗昭陵六骏:飒露紫、拳毛騧、白蹄马、特勒骠、青骓、什伐赤,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国之情。卷首的《丘行恭拔箭》体现了人、马之间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陈及之·《便桥会盟图卷》(局部) 元 纸本 白描 纵36cm 横774.9cm
卷尾署有作者款印:“佑申(1320年)仲春中瀚富沙竹坡陈及之作”,钤印“竹坡及之”。引首题签系清梁清标书:“陈及之便桥会盟图”。本幅及前、后分钤清“张元曾家珍藏”、梁清标“蕉林玉立氏图书”、弘历“石渠宝笈”等收藏印、玺19方。《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该卷画唐李世民化干戈为玉帛,在渭水便桥与来犯的突厥颉利可汗结盟修好的历史事件。本段系全卷的前段,画游牧民族的各种马上运动,将观者带入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中。画面层次分明。卷首,山沟里涌出大群骑队,追向执旗狂奔的马队,此前是排成旋涡状的骑手们,转出旋涡便是舞旗、骑术、马球运动的场面,经过一番马上运动后,疲惫的人马渐渐停歇下来,随后便进入了该卷的主题部分--便桥会盟。本段的要旨在于展现突厥人的生活风情,为会盟段起了铺垫作用。纵览全卷,共绘230余人和200余匹马及3匹骆驼,场景之大,画面之丰,难有比肩者,充分显现了作者借画人马表现游牧生活的能力,堪称是现存最壮观、最丰富和最长的人马画图卷。
作者的画风远承北宋李公麟的白描艺术,与同时代的江南张渥、卫九鼎等人的画风相距不远。线条柔和畅快,细微之处仍见精神,带有戏剧色彩的人马动态被描绘得飞动自然,充满了节奏感,坡脚的画法极为简率,以突出主题。


赵孟頫·《人骑图卷》 元 纸本 设色 纵30cm 横52cm
本幅上有作者款识:“元贞丙申岁(1296年)作,子昂。”钤朱文印两方:“赵氏子昂”、“澄怀观道”。又自识:“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世有识者,许渠具眼。大德己亥(1299年)子昂重题。”印“赵氏子昂”。引首有清乾隆皇帝书“深得稳意”4大字,并在本幅题诗,后幅有元赵孟頫等17家题记,钤明“天籁阁”等印近200方。清《石渠宝笈续编》、《穰梨馆过眼续录》著录。
是图画一着唐装之文官执鞭骑马,仪态雍容不凡,着意表现文人含蓄儒雅和沉稳的个性。描法近铁线描,劲健细挺,画风得唐人之富丽,亦不失文人之清雅,将重彩与淡彩有机地合为一体,更多地汲取了北宋李公麟的笔韵。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卷》 元 绢本 设色 纵23.6cm 横59cm

赵孟頫·《浴马图卷》 元 绢本 设色 纵28.1cm 横155.5cm
卷末有作者自识“子昂为和之作”。钤朱文“赵氏子昂”、“松雪斋”2印。本幅有清乾隆皇帝题。后纸有明王穉登、宋献跋,钤清高士奇、弘历等印28方。
图分入池、洗浴、出池3个细节描绘了奚官浴马的情景。共绘9人14马,人皆唐装,马均丰肥圆厚,神情、姿态皆轻松自如。赵孟頫以文人意笔勾线,行笔偏工,设色法唐人的青绿和重彩,干笔皴擦出的线条富有情致,在古丽的色彩中透着逸趣。


赵雍·《挟弹游骑图轴》 元 绢本 设色 纵109cm 横46.3cm
本幅有作者款:“至正七年(1347年)四月望,仲穆画。”钤印“仲穆”。另有元乃贤题字,共钤印15方。《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是图系骑马像,画一着唐朝官服的贵族在高树之下持弓骑马,气度不凡。赵雍以铁线描和游丝描精绘人马,设色秾艳而典雅,树作双勾填色或墨笔渲染,艺术手法统一而又多样。自元代起,这一人马画的程式趋于稳定,行至民国,效者不绝。



佚名·《番骑图卷》 元 绢本 设色 纵26.2cm 横143.5cm
是图无作者名款,有宋徽宗伪签,清乾隆皇帝于卷首书“吉光寒采”4字,又在幅上题诗两首,钤有清 梁清标“棠村审定”、乾隆5玺等26方玺印。
该画旧作五代契丹画家胡环笔,经徐邦达先生鉴定,画中妇女头戴的是元代蒙古人特有的“姑姑冠”,故此作无疑是元人之画。全卷画6人4马和2驼,作一字形排开,呈迎风出行状。画风粗简圆厚,设色简淡淳朴,表现了在北国大漠里蒙古族的风雪生涯。


任仁发·《二马图卷》 元 绢本 设色 纵28.8cm 横142.7cm



任仁发·《出圉图卷》 元 绢本 设色 纵34.2cm 横201.9cm
本幅卷尾有作者名款和年款:“至元庚辰(1280年)春望三日,作出圉图于可诗堂。月山任子明记。”钤印“任子明氏”、“月山道人”。“可诗堂”系任仁发的书斋。此系任仁发的早年之作,任氏时年27岁。引首陆勉篆书“出圉图”,幅上有清乾隆皇帝题诗,前后总计有23方印。《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等著录。
是图画3位圉官引4匹骏马出厩,画风柔丽精细,效唐人笔法和用色,圉人亦一身唐装,反映了作者对唐文化的钦慕。人马的排列近似职贡图的平铺式构图,这已成为任氏家族长卷构图的基本定式。


任贤佐·《人马图轴》 元 绢本 设色 纵50.6cm 横36cm
本幅作者自识“子良于可诗堂作”,钤印“任氏子良”。另钤清“项子京家珍藏”和乾隆帝的印玺等13方。
任贤佐于其父书斋“可诗堂”作此图,当绘于任仁发去世(1327年)之前。图画一着唐朝官服的圉官,拱手持缰,身后立一花马,画风得自家传,用笔细劲,设色简约而轻淡,严谨造型。


任贤佐·《三骏图卷》 元 绢本 设色 纵32.2cm 横188.7cm
本幅作者自识:“至正壬午(1342年)季秋叔九峰道人作此图拜进。”引首明陈淳题“三骏图”3大字,前隔水有明董其昌题,拖尾有元代7人伪题,共钤印23方。
按作者题款中的“叔”字系指行第3,“九峰道人”是地名为号,“九峰”今位于上海松江境内。此图画风属任仁发一路,故该作者无疑是任仁发的第3子任贤佐,贤佐极可能绘此图于台州任上。当年7月,法国教廷曾向元廷进贡异马,引起朝野轰动,任贤佐藉马年作马图进呈亦在情理之中。全卷画6人3骏,横向作一字排列,6人分别作执旗、举剑、控马状,旗上绣有“进贡”2字,描绘了异域民族向元朝廷敬献名马的队列,系职贡类题材。


商喜·《宣宗出猎图轴》 明 纸本 设色 纵200cm 横237cm
是图无作者款印,明人题签记为商喜作。商喜,字惟吉,一作恒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图绘明宣宗朱瞻基率众文臣和宦官在近郊狩猎的壮观场景。立马高坡者即朱瞻基,其形略大于众臣,表明这个时期的宫廷画家已注意到通过构图来突出皇帝像,而非片面地强调君、臣之间脱离实际的比例关系。此轴构图饱满而不臃塞,四周略疏,以突出主像。人、马富于动静变化,形象生动,树石画法属浙派一路,但趋于谨细繁密。


佚名·《明宣宗射猎图轴》 明 绢本,设色,纵29.5cm,横34.6cm。
  是图无作者款印,幅上右侧贴有明人书淡黄签“明宣德御容行乐”。从作品看系明宣宗朝宫廷画家的佳作。画家画明宣宗在原野获鹿时的情景,以颂扬宣宗的武功,属行乐题材。画中宣宗正捕获一只中矢之鹿,目视另一只受惊狂奔的小鹿。画家的表现手法简洁明快,人物衣褶劲利方硬,刻划出宣宗机警敏捷的神态。啮草的黑马安闲自在,与惊鹿形成对比,马的画风承袭南宋院体而无新变。作者十分注重描绘北国沙碛的地貌特征,寥寥数笔,一片苍茫。



胡骢·《柳荫双骏图轴》 明 绢本 设色 纵101.2cm 横50.5cm
  本幅作者自识“武英殿东皋胡骢写”,钤一印。胡骢,画史失载,约活动于15世纪,东皋(今山西河津)人,供奉于内廷武英殿。是图画古柳和御马,双骏皆属蒙古马种。绘画手法柔秀细腻,略有唐人笔致。柳、梅取南宋院体笔法,粗简有力,背景以淡色渲染成片,烘托出白马的体态,景与马融为一体。


佚名·《七贤过关图卷》 明 绢本 设色 纵22.8cm 横164cm
是图无作者名款,旧传系宋人之笔,然画风已入明人之轨,画中人物多着宋人衣冠,故可推断此画系明人摹宋。“七子过关”是较为固定的人马画题材,其内容是记述的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的7位才子顶风冒雪出蓝田关、游龙门寺的典故。哪“七子”众说不一,一说是张说、张九龄、李白、李华、王维、郑虔、孟浩然。此图画7骑在8位脚夫的侍奉下正冒雪穿越松林,兴致勃勃地向龙门寺进发。图中保留了南宋院体的风貌,马的造型有淮马矮小的外形特点,树石仿刘松年的笔致,衣纹圆转自如,人物意趣萧洒倜傥。



张龙章·《饮马图扇》 明 金笺本 淡设色 纵16.7cm 横51.5cm
  本幅有作者款“壬寅(1602年)仲秋写,张龙章。”钤印一方。
  张龙章,生卒年不详,字伯云,号古塘、武丘山樵等,吴(今江苏苏州)人。此图不仅远承了赵孟頫的画风,而且深受当时吴门一带文人笔致的熏陶,十分注重笔墨逸趣。


许宝·《百马图卷》 明 绢本 设色 纵26cm 横728.3cm
是图卷首部分残破严重,卷尾署款“许宝”,钤印“林泉”、“烟霞散人”。
该卷画百匹淮马被散牧在川原上(未画牧者),马群聚散相宜,平静地出没于树丛、坡石、溪畔的前后,一条溪流时隐时现,平缓地穿过全卷,消失在呈白带状的晓雾之中。马匹以细笔勾勒,重彩填色,工细之处远胜南宋院体,与粗砺简阔的树石画风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相融相汇形成一体。马群多处于静态,其微妙之处在于同为静态的马匹竟有着百种不同的姿态,可见作者有着很强的把握马匹细微活动的能力,同时画家也兼具了吴派和武林派的山水画风和置景技巧。该卷堪称是现存最长的画马图,代表了明人画马的最高艺术成就。遗憾的是,许宝其人被画史疏漏,这卷杰作被深藏于皇宫大内,久不为世人所知。



张风·《人马图扇》 明 纸本 墨笔 纵16.3cm 横50.5cm
  本幅有作者题诗,款署“上元老人并题”。钤一印。
  是图画一马倌在秦淮河畔遛马,据题画诗,意在表现圉人爱怜曾为主人运盐于太行的老骥,表达了作者的怀恋之情。构图空阔,画意恬静,神韵悠然,笔墨高简,色彩轻淡。

佚名·《踏雪寻梅图轴》 明 绢本 墨笔淡设色 纵182.4cm 横75.4cm
  是图无作者款印,属明代浙派支流江夏派的画风,有张伯英题签“宋范宽雪景图”,实为误题。
  作者画一文人冒雪策蹇寻梅,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画风传南宋马远、夏珪雄放简括的笔调,将南宋时期文人策蹇咏雪的题材从狭小的空间扩展到广阔的自然山水雪景中,这类题材广泛流行于明代中期以后的朝野画坛。

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清 绢本 设色 纵332.5cm 横232cm
本幅无作者款印,据作品画风,无疑系郎世宁真笔。
乾隆四年(1739年),弘历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乾隆帝每3年大阅一次,以壮军威,鼓士气。
本幅系弘历29岁时的戎装像,精神焕发,亦系郎世宁的盛年佳作。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作者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程序。


艾启蒙·《驯吉驑图轴》 清 绢本 设色 纵228.8cm 横276cm
是图署款“乾隆壬辰(1772年)孟春海西臣艾启蒙恭画”,钤印“臣艾启蒙”(白方)、“笔沾恩雨”(朱方)。幅上有隶书“驯吉骝……”诸字,另有乾隆帝满、汉文题诗各一段和清于敏中的题赞,钤“太上皇帝之宝”、“石渠重编”等12方玺印。《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驯吉骝图》轴是艾启蒙所绘的5骏之一,另5骏由郎世宁精绘,合为10骏,皆为御厩良驷。,此图表现了艾启蒙以西法融汇中国传统工笔画法画马的艺术能力,其表现手法极为精细,造型准确,马体肌肤上的光影和质感描绘的自然得体。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21269.jpg[/img]
金廷标·《出征图轴》 清 绢本 设色 纵117.5cm 横90.5cm
图左下有作者款“臣金廷标谨画”,钤印“臣”、“标”。
久居深宫的金廷标以文人画风表现这种隐逸类的题材,不能不说他心存山林之志。马队呈“之”字形曲折行进,表现了山道的奇险无穷,位于下端的主要人物和侍从皆处理成正面像,使主体突出。画风取工致精巧的工笔画法,树石均用青绿法,设色浓重华贵,一派皇家气息。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80356.jpg[/img]
佚名·《清人出猎图轴》 清 绢本 设色 纵176.8cm 横105.7cm
是图无作者款印。画清朝宫廷组织的例行的出猎活动。以画风为据,此图当出自宫廷画家之手。画中数骑纵身跃出丛林去追杀野兽,构图高阔,人物线条笔笔中锋,收笔锋利,人、马姿态强劲有力,力健有余。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46772.jpg[/img]
张穆·《奚官牧马图轴》 清 绢本 设色 纵110.5cm 横57.8cm
本幅左下方有作者名款:“丙申(1656年)夏六月作于东溪,罗浮张穆。”钤印:“张穆”、“铁桥”。
是图画一明人装束的奚官在遛马,马系华南的矮种马,属张穆工笔一路的画法。细笔勾勒后,施以淡墨和淡色,仍保留了文人画家的审美趣味。构图空旷,为人马画所罕见。此图系张穆的壮年之作,进入晚年后,渐渐由工变写。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078403.jpg[/img]

张穆·《马图轴》 清 纸本 淡设色 纵135cm 横56.2cm
本幅有作者题:“己未(1679年)夏六月……罗浮朽民张穆,时年七十有三。”钤印:“张穆私印”、“穆之”。
是图画枯木壮马,沿袭了传统的竖式构图方法。马匹的表现手法全承李公麟衣钵,致力于用线条表现出马的各种质感,并以淡墨染出斑纹,隐显出马肋,意态清俊爽朗。马体敦厚结实,具有蒙古良种的外形特点,可见画家的观察力和表现力高度统一,能揭示出不同马种的外形特征。枯木用细碎的小笔勾写出,突出主干,略去枝节,扭曲的累累树结昭示了悠悠岁月,暗述了画家的思古之幽情。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132081.jpg[/img]
周璕·《观马图轴》 清 绢本 设色 纵110cm 横102cm
本幅有周璕名款:“嵩山周璕”,下钤私印两方。
周璕的人马画程序化鲜明,多为一树一人一马,人马造型虎虎有生气,特别是人物的举止犹如武功在身。线条柔细却力健有余,墨笔渲染繁复无穷而仍显明净,毫无脏腻之弊。人、马、树的组合延续了元人的手法,表现技巧近承张穆的工整画风。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5326.jpg[/img]
高其佩·《双骏图轴》 清 绢本 淡设色 纵185cm 横131.5cm
本幅有作者长题,署名款“高其佩指头画”。另有宝亲王题,年款“甲寅(1734年)秋七月”,钤清乾隆、嘉庆玺5方。
本幅是高其佩的指画精品,系其临终之作。画两匹无拘无束的骏马在尽性滚尘、蹭痒,极为生动。其手法粗放豪爽,画风朴拙野悍。构图自然且得体,似不经意却胜过苦心经营。高其佩的人马画风与唐代韩干、北宋李公麟没有直接的艺术联系,开文人画马之新风。惜孤掌难鸣,传人中未见再有指画人马的高手。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068831.jpg[/img]

黄慎·《伯乐相马图轴》 清 纸本 淡设色 纵211cm 横61cm
本幅有黄慎自题:“两骏已负王良御,一顾应逢伯乐鸣。”钤印“黄慎”、“恭懋”。
该图画伯乐倚树相马,白马俯首扬蹄,任其品评。伯乐神情专注,目光敏锐,全然是智者的化身。人物用粗厚的铁线描,并略带颤笔,方硬而无僵板之弊,马匹的线条圆润流畅,但缺乏细部精绘。构图的别致之处在于黄慎只画了古树纵向的一半,愈显出古木之壮。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147296.jpg[/img]
罗聘·《临赵氏三马图卷》 清 纸本 墨笔淡设色 纵30.9cm 横190.1cm
卷尾署款:“乾隆壬午(1762年)春三月,罗聘临于弥陀轩。”钤“两峰画印”。
是图的原本是元代赵雍绘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之本,赵雍本的母本是其父赵孟頫作于至元己丑年(1289年)之卷,几经转临,已非祖本面目。然而,该卷的价值不在于它与赵家画风的关系,而在于罗聘本人的个性抒发。作者取职供类题材,执缰者皆为西域圉官,分前、中、后3组。人马组合参照北宋李公麟《五马图》卷的样式,后组人马与李氏本卷首人马几乎同出一辙。本幅卷首人马作逆向实为罕见。罗聘的人马线条生拙而不失灵巧,虽不及金农古厚却自成面貌。罗聘大胆渲染,马体之斑纹在水墨淋漓中尽显自然,与法度森严的清宫人马画大相径庭。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061331.jpg[/img]

万岚·《卧马图轴》 清 纸本 淡设色 纵105cm 横42cm
本幅署款:"碧萝仙馆袖石作",钤印:"袖石书画"。
是图取一树一马的传统构图,画枯柳垂枝和坡石间的卧状瘦马。树石有清中叶“扬州八怪”笔法简劲、用墨淋漓的特色,尤其是卧马怪异的造型和顿挫有致的简笔把金农、罗聘的画马风格延传下来。卧马的形态异常生动,目光凄楚,与画家画瘦马的意趣相合。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00755.jpg[/img]
任熏·《饲马图轴》 清 纸本 设色 纵65.6cm 横40.5cm
本幅作者自识:“乙酉(1885年)春仲,阜长任熏写于恰受轩。”钤白文印“任熏”。
图画两位古装马夫在喂马,取“一角式”构图,留半面空白。人物造型受陈洪绶变形画风的影响,突出人物躯干,衣纹用线条排叠出。以勾线画马后,复用水墨渲染出阴阳向背,水墨渗化自如,这是没骨画马的先声,后世任颐弃其勾线,强化纵笔成型,始作没骨。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082107.jpg[/img]
任颐·《洗马图轴》 清 纸本 淡设色 纵66.8cm 横33cm
本幅款为:“光绪壬辰(1892年)三月,山阴伯年。”钤“伯年”、“任颐之印”。
任颐少时在会画西画的刘德斋处学得写生技巧和水彩画用色,滋养了他的人马画功底。是图画一古装圉童在引马入池,用笔疏松简放,干笔略皴马体,但马躯过于简化。背景林木用干笔和湿笔交替斜下,有细雨濛霏之感。作者以意笔画白马,中锋、侧锋灵活并用,四腿作没骨法,为没骨画马之雏形。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00305.jpg[/img]
任颐·《风尘三侠图轴》 清 纸本 设色 纵148.5cm 横66cm
本幅署款:“光绪戊寅(1878年)七月望后伯年任颐写于海上客斋”,钤印“颐”、“任伯年”。
是图的大致内容是:隋末司徒杨素的侍妾红拂女与才子李靖相爱后私定终生,后在剑侠虬髯客的帮助下为唐王李世民建立了功勋。所画的情景是红拂女和李靖在月老虬髯客的相助下策马相会,红拂女明眸送秋波,虬髯客暗中欢笑。画家用钉头鼠尾描组成火焰般的衣纹,表现出自己内心按捺不住的激情。任颐曾多次以风尘三侠为题作画,反映了画家对描绘反封建题材的人物画怀有炽热的创作热情。马匹作白描法,颇有装饰趣味,黑驴用没骨法,但肌肤的表现效果欠佳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074292.jpg[/img]
张泽·《秋阴骏马图轴》 现代 纸本 设色 纵111.9cm 横45cm
本幅有作者题诗,款署“乙亥(1935年)冬蜀中张善于”,钤印“张善孖”、“泽”、“虎公”。
是图画高松白马,背景用淡色渲染,反衬出马之洁白。马以白描法画出,远接李公麟的笔韵,意趣优雅安闲。相传唐玄奘去西天取经以白马驮经而归,信奉佛教的张泽倾心于精绘白马似有一定根由。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64101.jpg[/img]

徐宗浩·《画马图轴》 现代 纸本 墨笔 纵82.8cm 横32.5cm
本幅有作者长题,款署:“乙卯(1915年)秋八月,石雪居士徐宗浩画并书。”钤印“徐宗浩”、“石雪六十后书画”。
是图画一千里马在相马师的策动下奋蹄疾奔,马不绘鞍,甚为简洁。线条作圆弧形的游丝描,略染淡墨,具李公麟的意趣,并多平行排叠,带有装饰感。
画家在题文中感慨“伯乐不恒有”,暗喻许多有志有才之士无施展之地,反映了画家企望遇上识者的愿望。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111643.jpg[/img]
王云·《设色瘦马图轴》 现代 纸本 淡设色 纵65.7cm 横31.5cm
本幅右下钤“王云之印”,有马叙伦书于乙亥(1935年)春月的题文。
是图画一瘦马,秉承元代龚开、任仁发的造型特点,瘦马作俯首垂鬃状,神情凄楚。线条勾勒有金农笔意,干笔皴擦取树石画法,凸浅凹深,略显立体感,别有一番意趣。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175672.jpg[/img]
赵望云·《难马图轴》 现代 纸本 水墨 纵65.5cm 横40.7cm
  本幅有作者的题文,款“望云”,钤印“赵望云”,系画家1930年客居壁山时所作。
  该画描绘了作者1929年客居壁山时见到的一位携马逃难的山东老乡,对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此系农家马,画家用破墨法画马,以浓破淡,渗化自然,湿润的鬃毛有如落水之马,使人感受到逃难者的艰辛。画家以速写的方式挥写出赤足老农,体现了赵望云以现实生活为源的创作宗旨。这件人马画虽属一人一马式的结构,其创作思想却大悖于古人。古人的一人一马所反映的是人与马优游闲适的生活或亢奋激昂的精神状态,无论是贵族还是圉夫,多是如此,缺乏更深一层的社会意义,即人马与社会的关系。而本幅中疲于奔命的一人一马体现的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4591.jpg[/img]
徐悲鸿·《鸣马图轴》 现代 纸本 墨笔 纵102.5cm 横35.7cm
本幅有作者自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丙戊(1646年)春徐悲鸿写于盘溪中国美术学院。”下钤印:“徐”。
徐悲鸿是人马画创新派的主将,他基于清末任颐等人的笔墨成就,又精通西方的马体解剖学和透视学。他反复画战马,表现民族精神是徐悲鸿人马画的首要特性,《鸣马图》轴就是一例。图中以鸣马的形态暗喻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充满了激励人心的感召力。徐悲鸿笔下的马大都不绘鞍蹬,写尽其骠悍强劲的野性,绝无驯服之态。
马形器物
以马为器物造型或主题纹饰在中国古代的青铜、石雕、陶瓷、玉器、漆器及竹木牙雕等各种工艺品中应用的十分广泛,探讨马形器物的发展规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唐代,这一时期马形器物主要表现的是马的战斗性,随着马在军队中战斗性的增强,马之强弱成为一个军队战斗力强弱的象征,从霍去病之墓马踏匈奴到唐太宗的昭陵六骏,从汉陶马到唐三彩马,表现的都是马的英姿飒爽及马在战斗中威武雄壮的神态。唐以后至宋辽金元是第二个阶段,马形器物虽仍有前一阶段的遗风,但更多的则是表现马在人们生活中的娱乐性,如马舞、马术、马戏、马球等,均成为各种工艺品的主要装饰题材。第三阶段为明清以降,随着吉祥图案的盛行,马的战斗性和娱乐性均融合于各种变形图案中,使之寓意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绘八匹马,习称八骏图,寓意马到成功。加绘蜜蜂、猴于马背之上,寓意马上封(蜂)侯(猴)。还有表现儿童骑纸、木马的婴戏图,将戏曲场景绘于器物上的图案,俗称“刀马人”。
纵览上述三个阶段,马形器物在中国古代工艺中的发展概况。马形器物体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马的密切关系。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00083263.jpg[/img]
青铜马 战国 长29cm 宽24.5cm
铜质雄马,头部塑造的极为细致生动,竖耳鼓目,鼻翼贲张,显示出剧烈活动之后喘息的神态。躯体肥硕圆润,腿略显细短,尾部系结,视之粗犷健壮,此件青铜马为我国早期雕塑中的艺术精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41801.jpg[/img]
陶马 战国 高5.3-7.8cm
黑陶塑制。马直立,昂首挺颈,竖耳,张嘴嘶鸣,意在表现马昂扬向上之精神。身躯肥壮,足稍显短粗,反映出当时人类对马的形体的认识与塑造能力尚有欠缺。5匹小马质朴可爱,饶有风趣。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24439.jpg[/img]
陶马 西汉 高44.5cm
陶马直立,前足略向前倾,后足稍弓,含蓄待动。双耳竖立,张嘴鼓鼻,眼睛直视前方,颈上刻长鬃。西汉时期是汉朝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对马的需求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人们对马的认识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此陶马可能是依照天汗之马的形象塑造的,为当时的历史与时尚的真实反映。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0009022.jpg[/img]
玉天马 汉 长7.5cm 宽3cm 高5.5cm
青玉质地,经火后表面呈黑色。马呈卧形,头部较小,鼻额凸起。三足屈于腹下,右前足踏地,似欲立起,身侧饰前后两组羽翼。尾下垂,根部翘起。
天马纹饰流行于汉魏六朝之时,史书中有汉武帝得天马的记载。而据《山海经》记载:“马成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汉代玉制天马多张口露齿,昂首前视,胸部丰满,形态较为夸张。一般多取卧姿,屈腿,因重心较低,不易碰倒,可作玉镇使用。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42195.jpg[/img]

陶马 西晋 高33.3cm
灰陶塑制,外施白衣。马四足站立,略向外侈。躯体肥壮,尾较粗,下垂。身上装鞍,鞍上垫障泥。形象粗犷有力。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42265.jpg[/img]
陶马 北魏 高20.9cm
陶马四足直立,头瘦长,套笼套,颈部系双带,胸前有花状饰物,可能象征铃当。鞍鞯处装障泥,障泥镂刻精美的图案。此马设计巧妙,动感强烈,为此一时期陶马的典型代表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76003.jpg[/img]

三彩马 唐 高72cm 长82cm
三彩马四足直立,头戴笼套,马鬃短齐,颈后部有一长绺,头、胸前、股后革带上悬挂饰物,饰物为圆形绿叶状,内有一似青蛙的动物。扎尾上翘。底板印刻鸳鸯图案。全身以白色为主,马鞍及饰物施绿色。该三彩马英气勃发,大有奔腾万里之势。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42590.jpg[/img]
三彩马 唐 高47cm
马首略低,偏向一侧,头戴笼套,额前饰杏叶状物。短鬃,胸前及股后络绿色鞅和鞦,并挂有饰物。鞍鞯色彩丰富,鲜艳夺目。此三彩马形神兼备,颇能反映大唐盛韵。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24721.jpg[/img]

三彩骑马狩猎俑 唐 高43cm
三彩马以褐色为主基调,足直立,微微前倾。骑马者尖鼻深目,颧骨突出,两鬓长髯,唇留八字须。其头罩黑色幞头,身著绿色翻领窄袖袍,足登乌皮靴,双手作持缰之态,双目凝视前方,似在寻找猎物,马鞍背后蹲坐一犬。
唐朝统治者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性喜狩猎,并以善猎为荣。狩猎不仅是其生活习俗的客观反映,也从一个侧面映衬出唐人自强、自信之心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24722.jpg[/img]
三彩骑马狩猎俑 唐 高45.5cm
三彩马以白色为主基调,四足直立,底为长方形托板。马头饰笼套,短鬃,尾巴上翘。鞍鞯施绿釉。马鞍端坐一人,头戴幞头,身穿绿色窄袖衣,足登靴,双手抱犬。骑马带犬是唐人常用的狩猎方法之一,此俑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00085472.jpg[/img]
玉卧马 唐 长6.8cm 宽3cm 高4cm
玉料经火后通体呈黑色,圆雕玉马。形作卧状。头部略低垂,阴线刻眼、口、鼻等,四肢均缩于腹下。尾根部有一穿孔。
玉器雕刻的马与同一时代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的马形近似。此玉马身短而圆,粗颈,头部略小,短腿,与汉代玉马的凶猛骠悍相比较而显得肥硕温顺,肌理清晰。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Img0038.jpg[/img]
舞马纹铜镜 唐 最大径23.9cm
镜作八瓣葵花形,圆钮,钮上方饰双鸟口衔并蒂莲,即所谓的比翼鸟。钮的左右两侧各饰一骏马,马的鬃毛飞扬,四蹄跃舞,踏于双莲之上,姿态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唐代宫廷的舞马,技艺之精是空前的。马能闻钟鼓以起舞,应节律而骤止。在嘹亮的乐声指挥下,舞马有时突然止步,在原地踢踏;有时则宛转回旋慢行;有时又突然扬起尘土,腾空疾驰。这件舞马纹铜镜是研究唐代舞马的重要资料。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052325.jpg[/img]
打马球图铜镜 唐 最大径19.3cm
镜作八瓣菱花形,圆钮。其主纹是四骑士打马球图案,四人姿态各异,或驰马高举鞠杖,或勒马平持鞠杖,或回身反手下持鞠杖,或倒骑挥动鞠杖,杖法不同,表现抢球、传球、带球等不同的技击法,生动逼真地刻画出当年打马球的激烈场面。纹饰取材于唐代皇室贵族间流行的打马球活动。把这种由波斯传入的体育活动场面铸到铜镜上,为后人研究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40956%20%201.jpg[/img]
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金 长29cm 宽21.3cm 高11.2cm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29256.jpg[/img]
陶马 元 高20.6cm 长25cm
灰陶质。马头饰笼套,双耳竖立,颈刻划长鬃,尾粗长,四足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元朝统治者依靠铁骑夺取天下,但元代马的雕塑作品却很少,此陶马为我们研究元代马的造型,提供了形象资料。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082055.jpg[/img]
牧马人玉镇 元 长11.6cm 宽5.1cm 高5.6cm
玉料青灰色,似经火烧。玉镇圆雕而成,一马呈跪卧回首状,其侧雕琢一头戴圆形尖顶橄榄形帽的牧马人,牧马人身着长袍,腰间束带,圆目高鼻,腮留短须,手拉缰绳。
从牧马人的衣着服饰上看,与元代雕塑中的人像特点近似,雕琢豪放,形象生动,颇富生活气息。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09161.jpg[/img]
竹雕骑马人 明 通高19.9cm 长14.9cm
竹根制,作者采用圆雕技法,以韩愈诗句:“雪拥蓝关马不前”为题材,刻一位顶风冒雪骑马人的形象。马双目圆瞪,四足开张,双耳直竖,似止步不前状。韩愈头戴风帽,耸肩缩颈,骑于马背之上,双手揣于长袖之中,其神态使人感受到风雪之狂。此件作品刻工圆润细致,人物、马匹的神态生动逼真,属于清玩中的小巧精雅之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00145672%20%201.jpg[/img]
斗彩海马纹盖罐 明成化 口径5.5cm 足径7.2cm 高10.2cm
罐直口,丰肩,肩下渐收,圈足。罐身以海马为主题纹饰,海水施绿色,四面各绘一海马,两相对应,分别饰青花蓝色和红黄彩色,肩及近底部各以黄彩绘蕉叶纹一周,肩部空间绘青花云纹,口及足上部各填黄彩一道。足内青花楷书“天”字款。
成化斗彩以釉质滋润、造型小巧、画工精细闻名于世,此罐为清宫旧藏之物,是颇具代表性的官窑产品。原物有盖,在宫中流传使用时,多已破损,凡配有盖者多为清雍正、乾隆时期所后配。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00144197.jpg[/img]
青花龙马纹高足碗 明成化 口径15.3cm 足径4.6cm 高13.5cm
碗敞口,瘦底,高足中空微外撇。里外口以青花绘双线纹各一周,外壁绘双夔龙,龙口啣莲花及一飞马,底绘如意头纹一周,足上绘5朵云纹,足边绘回纹一周,碗心绘夔龙,龙口啣莲花,外环以青花双圈,无款识。
此碗为清宫旧藏文物,虽无款识,但其造型、釉色和纹饰均具有典型的明成化官窑作品的特征。绘此种纹饰之碗较为少见,愈显其珍贵。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00145725%20%201.jpg[/img]
五彩海马纹盖罐 明嘉靖 口径8.5cm 足径8.7cm高18cm
罐直口,短颈,丰肩,圈足。通体以红、绿、紫、黄等彩料装饰,颈部绘红、绿彩蕉叶纹一周,肩绘缠枝莲纹,绿叶,红茎,罐身绘4匹海马、海水及云头纹,近足处绘变形蕉叶纹一周,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竖款。罐盖圆顶、直口、撇沿,盖面绘蕉叶及云头纹各一周。
此盖罐为清宫旧藏,造型工整,色彩浓艳,画工潇洒、娴熟,是典型的官窑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55294.jpg[/img]
驮书卷铜马 清 通高27.6cm 长27cm
马作低头行走状。身披鞍甲鞯,颈悬璎络,背负书卷。鞍鞯上饰起地阳文花卉纹。马造型生动,表情安详。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177845.jpg[/img]
铜马形熏炉 清 通高20.2cm 长21cm
马作昂首状,一前蹄抬起,三蹄立于铜座之上,站姿轻灵英爽。马背设盖,盖面镂空八卦图。空腔,直通口部,是为熏炉。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00119035.jpg[/img]
掐丝珐琅海马纹三螭洗 清康熙 通高13cm 口径25cm
洗圆形,直壁,平底。三蝙蝠形足,三螭耳。通体以掐丝填彩釉为饰。外壁饰勾莲寿字,内底饰海水杂宝纹,内壁饰黑、红、白色飞马各一匹,并以海水江崖纹相间隔。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18493.jpg[/img]
陶胎白粉画彩骑马男俑 清 高43cm
偏头戴红缨笠,留八字胡须,头后仰,显得神气十足。外套对襟半袖马褂,内著窄袖长袍,足登靴。为骑马方便,在马褂两侧及后身开衩,特别是后身开衩的两角上折,并用金色纽扣系牢,刻画的细致清楚。陶俑双手半握,左手上举,右手向下横在腹前,脚蹬镫骑于马鞍上。鞍下垫鞍鞯,鞍鞯施绿彩,外镶红边,后下角呈台阶式内折。
宋元以降,丧葬习俗发生化变,墓葬中随葬陶俑的数量日减,代之以用纸扎束的纸人纸马。明清之时出土的陶俑所骑之马身体都显得圆圆鼓鼓,酷似扎束的纸马,即受这一新习俗影响所致。根据这件陶俑衣帽及鞍鞯的式样判断应为清代作品,系清初汉族大官僚之墓所出土。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116690.jpg[/img]
画珐琅马驮八卦图手炉 清中期 通梁高16.2cm 长18cm 宽14cm
手炉长方委角形,开合式提梁,上附镂空万字锦纹盖。通体在紫粉色地上彩绘花纹。腹部四面开光,图案两相对应,两侧绘梧桐凤凰,前后各绘斑纹马一匹,背负八卦图,奔踏于翻卷浪花的海水之上,旁有山石松树。开光外饰缠枝花卉纹。此手炉为广州制造。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00100160.jpg[/img]
玉双马 清 长20cm 宽10.5cm 高12.5cm
青玉质地,局部有黄赭色瑕斑。圆雕双玉马,相伴而卧,坐姿相反,皆翘首回望。一马前肢似踏地欲起,另一马四肢卧于腹下,长尾后飘。
清乾隆时期,玉雕作品受宫廷画家郎世宁引入西方注重写实及细部表现的画风影响,造型极其准确,形象生动。此件双玉马马鬃、马尾琢刻得又细又长,飘然若动,极其细致。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103215.jpg[/img]
玉海马负书 清 长13.3cm 底宽4.3cm 高9.7cm
青玉带大面积褐斑,立体圆雕一匹神马,马口衔飘带,背负宝书,四蹄开开,奔腾于浪花翻卷的海水之上。马为棕褐色,海水为青绿色,背负之宝书是用青玉琢成带套的书形,然后嵌入马身之系带内。
海马负书取材于神话传说,象征君王有德,神马或神兽受感召负宝书而来,寄寓了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100166.jpg[/img]
玉马驮猴 清 长9cm 宽2.8cm 高4.2cm
为新疆和阗上等“籽玉”制成。圆雕一马,马呈卧形,一前足踏地,余三足屈于腹下,头低垂至足上。鬃毛细长,披于颈两侧,额毛几乎遮盖住双眼。长尾收卷于一侧。马背凸雕一小猴,小猴双臂紧搂马颈,目视前方。
马上封侯是传统吉祥纹样。马上是即刻、时间很短的意思,封侯指被封为侯爵。故马上封侯就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
此器既可作镇纸用,也可作多宝阁之陈设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46227.jpg[/img]
青玉雕三羊开泰椿马图烟壶 清 通盖高8cm 腹宽4.8cm 足径2.5/1.7cm
烟壶青白玉制,玉质极佳。扁圆形,双面开光,一面凸雕立椿拴马,一面凸雕三羊开泰。底为椭圆形足,顶上有玛瑙盖及牙匙。
立椿拴马寓意长寿。椿树被视为长寿之木,故人们常以“椿年”、“椿龄”为祝人长寿之词。
三羊开泰寓意吉祥。古时羊与“祥”通,羊与“阳”谐音,“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取其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32372.jpg[/img]
玛瑙猴马图烟壶 清 通盖高7.8cm 腹宽5.6cm
烟壶玛瑙质地,扁圆形。一面光素无纹饰,一面利用天然黑色瑕斑雕作回首骏马一匹,马背上驮一小猴,旁边利用另一小块黑瑕雕琢一只小蜜蜂,从而构成一幅中国传统的“马上封侯”吉祥图案。“马上封侯”的纹饰主要以马、蜂和猴组成,运用“蜂”与“封”、“猴”与“侯”谐音和隐喻等手法,以示寓意。
此烟壶巧妙地利用玛瑙中的黑色瑕斑雕出图案,这种因材施艺的设计与制作,取得了“反瑕为瑜”和“瑕不掩瑜”的艺术效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00124207.jpg[/img]
犀角雕狩猎图杯 清早期 清宫旧藏 高13.5cm 口径16.6/11.2cm 足径6.2/4.8cm
杯敞口,敛腹,足内空微外撇,不脱犀角本形。通体浮雕林木蓊郁,溪涧湍急,林蔼蔽日,有狩猎人物贯穿于景物间,并镂雕树木山石为鋬状。人物二人一组,分别出现于杯两侧及杯流下,可看作一行队伍,作行进、找寻、捕猎状。最为精彩的是捕猎场景,动感强烈,一猎手纵马舞矛于前,一猎手架鸢高呼在后,作者深谙以点代面之道,只描绘二人从隐身的巨岩后跃马而出,后面似仍有千军万马含而不发,留与观者联想。马前有一兔狂奔,一虎荒不择路,而出猎的壮阔场面已然被精练地的渲染了出来。
满族本为东北半农半猎的民族,入关之初,尚武精神不退,常以狩猎题材制器,这件犀角雕狩猎图杯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00123752%20%202.jpg[/img]
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 清初 高17.8cm 口径13.5x8.5cm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g00123681%20%202.jpg[/img]
紫檀木百宝嵌狩猎人物长方盒 清早期 清宫旧藏 高10.2cm 长6.8cm 宽16.8cm
盒紫檀木制,长方形,分盒盖与盒体两部分。盒中有屉用以盛装书册。盖面采用百宝镶嵌技法,以玳瑁、螺甸、玛瑙、松石、孔雀石、大漆等原料浅浮雕嵌刻狩猎人物图。图中戎装的6位骑手头戴蕃帽,脚登马靴,身着大襟长袍,或持棍拿枪,或举弓搭箭,勇猛地追击野兔、小鹿和云间的芦雁,场面紧张热烈。由于所使用的材料不同,色泽极为丰富,红、绿、黄相间,典雅大方。
明代是我国镶嵌工艺最为繁荣的时期,其时镶嵌技法娴熟,嵌刻精湛,凡珍奇贵重之金石无不用之,且器物造型巧妙。清代前中期,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皇帝御用之器的制作更是糜费至极。这件制于清代初期的狩猎人物图长方盒将满人喜好游猎的习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此盒是自明代末期周柱创造百宝嵌技术以来盒具陈设品中罕见的精心之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35311%20%202.jpg[/img]
紫檀木百宝嵌狩猎人物长方盒 清早期 高8.8cm 长26cm宽16cm
盒紫檀木制,长方形,分盒盖与盒体两部分。盒中有屉用以盛装书册。盖面采用百宝镶嵌技法,以玳瑁、螺甸、玛瑙、松石、大漆等原料浅浮雕嵌刻狩猎人物图。图中戎装的4位骑手头戴蕃帽,脚登马靴,身着大襟长袍,一挥鞭,一投标枪,一架鹰,一举弓搭箭强悍勇猛地追击野兽和小鹿,人健马壮。孔雀石铺嵌的山石、螺甸流云以及人物的衣着、马的毛鬃,由于所使用的材料不同,色泽极为丰富,红、绿、黄相间,使古色古香的紫檀木盒具显得分外精致华丽,是清代早期百宝嵌工艺制品中的佳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00140402%20%201.jpg[/img]
吴之璠竹雕滚马图笔筒 清早期 高15.6cm 口径10.4cm
笔筒采用一段竹节制的,底微内凹,口缘与底微侈。外壁以薄地阳文技法局部雕刻滚马图及阳文行书“吴之璠”款。作者捕捉住圉人御马的刹那间情景,将人物马匹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阴刻技法细腻地刻划人物的衣褶、肌肉和眉目,用浅浮雕刻马的身躯、四蹄,表现出立体效果。马的眼睛则用深褐色半透明的犀角嵌入,突出了康熙时期画龙点睛的雕刻特点。此笔筒刻工精湛,缜密中有劲挺之致,且落款书法秀媚遒劲,宛转自然,表现了作者亦颇具书法功力,此笔筒是研究清代早期竹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88359.jpg[/img]
茄皮紫釉马上猴镇纸 清康熙 长5cm 高4.5cm
镇纸胎细白,马体釉色发紫,为茄皮紫釉,马背上的小猴施白釉,马腹底露白胎。镇纸为马上猴式,马首左顾、蹲卧在地,背部负一小猴。马头、身塑出大致轮廓,四肢及蹄部的肌肉表现出较强的力度感。猴平顶方额,面部细处的刻划写意但传神。镇纸为文房用具,是文人写作时镇纸用的器物。在封建时代,封侯拜相是文人士子一生的最高理想与追求,这种马负猴的造型寓意马上封侯。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88107.jpg[/img]
哥釉青花八骏图笔筒 清康熙 口径16.2cm 高14.3cm
笔筒弧圆唇,直口,筒形腹,腹腰部微内凹,平底。外施哥釉,呈浅褐色,开片细而均匀,内壁为浅米黄釉,唇及底周围有酱黄釉。外壁以青花环饰骏马8匹,或立,或卧,或飞奔,或信步,或回顾,或长啸,姿态各异。此件八骏图笔筒为康熙哥釉青花瓷笔筒饰八骏图的社会基础。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x87927.jpg[/img]
清代仿嘉靖款青花人物罐 清康熙 口径12.2cm 高24cm
罐容器。凸圆唇,直口,溜肩,鼓腹,下腹内收,矮圈足,整体呈橄榄形。唇部、口内沿及足跟露胎,胎细白。内、外壁及罐底施釉,釉层硬亮,白中微闪青。罐底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罐外壁以青花图案和釉下暗刻花纹为饰,自口而底依次为暗弦纹、青花垂蕉叶纹、暗勾云纹、青花山水人物出猎纹、暗弦纹。其中青花山水人物出猎纹为主题图案,图中一人骑马持弓,挥鞭前指,另有随从数人和几只猎犬。从人物画法、装饰手法及青花呈色等方面看,此器堪称清顺治青花器的代表作品。
皇家马具
满族人民早期生活以狩猎为主,在长期与生禽猛兽的搏斗中形成了骠悍的习性,练就了高超的骑射技能,对清王朝定鼎中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来说,马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清朝入关后,四方渐定,万邦来朝。蒙古、新疆各部及廓尔喀、阿富汗等清朝属国的马匹品质优良,名闻天下,他们向清朝廷所贡的物品中马匹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得清帝喜爱。
为了加强对马匹的管理,清初设阿敦衙门,后改名上驷院,隶属内务府,全权负责皇家马匹的饲养、牧放及骑试、挑选御马等事宜。另外,内务府造办处下设鞍作、弓箭作、盔甲作等作坊,负责承造皇帝御用马鞍、弓箭等骑射必备之物。
清康熙年始,每临秋季,康熙皇帝均亲统八旗官兵赴塞外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习射讲武,以示不忘祖训。康熙皇帝身体力行,射术精湛,一生射获野兽不计其数。乾隆皇帝对骑射的重视较之乃祖康熙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并立碑于宫中箭亭,谆谆告诫文武大臣,骑射是清王朝立国之根本,不可一日偏废,须世世遵守。
清代皇家御用马具如马鞍、马鞭及在马上使用的武器如弓箭、盔甲等等,做工考究,装饰华美,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盛世的马上功夫。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13m.jpg[/img]
乾隆大阅甲胄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11m.jpg[/img]
皇太极盔甲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12m.jpg[/img]
金银珠云龙纹盔甲 清乾隆 上衣长73cm 下裳长61cm
甲为分体式,由上衣、下裳、袖、护肩、护腋、挡等部分组成,穿着时由扣袢连裰成一整体。甲由钢片连结而成,钢片外以金银小珠组成云龙图案遮盖。盔,皮胎,外髹黑漆;盔四周饰梵文、金缨络;盔顶以金累丝为座,上镶嵌金龙、红宝石、珍珠;缨管周垂黑貂皮,顶饰东珠。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02m.jpg[/img]
顺治帝御用马鞍 清顺治 长66cm 高32cm
顺治帝御用马具。以木为胎,前后鞍桥包金,上饰金龙,嵌东珠、绿松石、珊瑚、青金石等珍宝多枚。上附提胸、鞦辔、鞍垫、马镫等。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04m.jpg[/img]
明黄缎云龙纹马鞑 清乾隆 长144cm 宽85cm
缎质,内敷棉,主题图案为二龙戏珠及海水江崖纹,四周为如意云纹。马鞑附着于马背之上,以保护马背部不被马鞍磨破、硌伤。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20m.jpg[/img]
马提胸 清乾隆 高10cm
掐丝珐琅为之,呈圆锥形,下连红棕。提胸是马具鞦辔的一部分,悬垂于马的胸部,当骑手纵马飞奔时,红色的提胸上下跳跃,象两簇红色的火焰,十分醒目。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19m.jpg[/img]
马镫 清乾隆 高18cm
掐丝珐琅为之。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10m.jpg[/img]
青玉马首柄腰刀 清乾隆 通长86cm
柄青玉质,雕成马首形,上嵌料石。木鞘,外包绿鲨鱼皮,中部铜箍两道,首尾饰件同。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22-23m.jpg[/img]
翠扳指
扳指是拉弓射箭时套在右手拇指上的保护用具,后逐渐演变为装饰、炫耀地位之物。班指的质地有铜、铁、金、银、水晶、玛瑙、玉、翠等。
(左) 清 高2.7cm 直径3.1cm
该扳指以翠为之,圆筒形,晶莹剔透,为班指中的上品。
(右) 清乾隆 高2.5cm 直径3.2cm
以翠为之,圆筒形,内镶金里儿。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15m.jpg[/img]
红漆描金弓 清乾隆 通长122cm
木胎,弓面红漆描金,弓里满敷牛角筋胶,牛筋弓弦,外缠红丝线,内弓梢处骨质垫弦各一。附红工漆弓盒。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18m.jpg[/img]
箭 清
清代箭的名目繁多,种类各异,有用于战事的梅针箭、快箭、尖头箭;有用于渔猎的兔叉箭、射虎鈚箭、三齿鱼叉箭、五齿鱼叉箭;有用于传递信息的哨箭等等。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16m.jpg[/img]
寿字桦皮弓 清乾隆 通长163cm
木胎,弓面贴红、黑两色正方形桦皮,上有二“寿”字。弓里满敷牛角筋胶,牛筋弓弦,外缠红丝线。弓中部镶白色暖木一块,内弓梢处骨质垫弦各一。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17m.jpg[/img]

金银丝缎櫜鞬 清乾隆 櫜长37cm 鞬长76cm
櫜鞬,亦称撒袋,是清代盛装弓箭的器物,櫜盛箭,鞬装弓。皮地,面蒙金银丝缎(亦称金宝地),上嵌珍珠数十颗。附明黄丝腰带,亦嵌珍珠。櫜鞬上挂皮签一,上书满汉文“高宗纯皇帝御用嵌珠金银丝櫜鞬一副,乾隆四十三年恭贮”。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05m.jpg[/img]
碧玉马首柄马鞭 清乾隆 通长84cm
柄碧玉质,雕成马首形。鞭杆儿藤木为之,外缠黑色丝线,中饰象牙箍,鞭梢儿为黑皮条制成。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06m.jpg[/img]
玉琮柄马鞭 清乾隆 通长71cm
柄古玉琮为之,呈四方柱形,棕黄色。鞭杆儿竹质,红色,尾部饰圆形白色象牙头,鞭梢儿皮质,外缠黑丝线。该马鞭用料讲究,古玉琮本身就是难得的艺术佳品,价值连城,以之为马鞭饰物,此马鞭的艺术性已远远超过了其实用性。反映了乾隆皇帝对马具的喜好程度。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01m.jpg[/img]
上驷院侍从的腰牌 清道光 长15cm 宽8cm
腰牌木质,一面镌“内务府颁发,上驷院”,另一面为“道光二十二年制造”,是上驷院官吏出入上驷院衙署的凭证。上驷院是管理皇家御用马匹的机构,前身为顺治十年(1653年)设立的御马监,十八年(1661年)改为阿敦衙门,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称上驷院。衙署初在东华门内三座门之西,后迁至左翼门外。
[img]http://www.dpm.org.cn/China/E/E7/images/cangping/21m.jpg[/img]
马靴 清乾隆 高30cm
地儿明黄章绒,上边、靴面蓝缎绣吉祥图案,饰米珠。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35467
金钱
4023
威望
34
贡献值
4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8-08
Re:北京故宫馆藏俊马
值得给精华的知识帖子……